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7章(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招待所的电话铃突然响了。

苏青瑶停笔,接起,听筒那头传来一个带笑的男声。

“喂,听得见吗?”

苏青瑶觉得那音色有几分耳熟。

她头稍侧,以老年人那独有的缓慢而轻柔地声调回复:“听得见。请问是哪位?”

“是我,于锦铭。”

苏青瑶愣住了。

一种难以形容的情绪,层层浮上心头,唏嘘、感慨、欣慰……每样都有一点,但每样都不是。听筒里,响着电流的滋啦声,富有节奏的细小噪声,从耳畔跳跃到眼前,一根根波动的细线,化作岁月的长河滔滔逝去,湮灭,露出河床早已打磨圆润的卵石。

“啊……是你啊。”她微笑说。“你是怎么打到这里来的?”

“报纸刊登了你回访大陆的报道,”他说。“我看到后,托熟人向文联打听了一下,然后就要到了旅店的号码。”

“原来是这样。”

她笑着询问起他的近况。

他说:三年内战,三年抗美援朝。六年的仗指挥完,退居二线,起初在北京生活,之后被派去莫斯科学习,可惜没过多久,咱们跟苏联搞不好了,就回来。接着受上级指令,被调派到新疆待了几年。后来完全退休,就回到哈尔滨休养,现在是北京、哈尔滨两头住,住北京的时候多一些。

“你呢?这些年,过得还好吗?”他也问她。

苏青瑶告诉他,她一直在香港大学教书,从讲师教到教授,期间结婚、生子,她独自前往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参与筹办妇女基金会……于锦铭低低应着,并不感到意外,报道对她的身份介绍的很详细。

待她讲完,他顺着话头说,两岸闭塞太久,不知道能不能买到她写的书,可以作为收藏。紧跟着又玩笑道,算了,买来了也看不懂,只能放在架子上当装饰。苏青瑶便说,如果他想要,可以留个地址,等她回香港,托人带一本回深圳,再从深圳寄给他。于锦铭却说,不用了,十有八九不会看,何必去操那个心,太麻烦。苏青瑶点点头,说,也是。

“对了,这次回大陆,会来北京吗?来了,我请你吃饭。”

“恐怕不行,行程是提前安排好的,陪同人员每天都要向上级报备。”

有一阵短短的沉默,大概两秒。

然后他爽朗地笑道:“太可惜了,等下次吧!有机会再见。”

她微笑地重复:“嗯,有机会再见。”

扑噜一声,她挂断电话。

一段传奇就此结束。

年鉴

1903年徐志怀出生于浙江省鄞县

1909年谭碧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吴县

1911年贺常君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8月于锦铭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

11月苏青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惨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