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第一印象(第1页)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这是一句很古老的话,大意就是河东与河西不可同日而语。
过了东风大桥,就是河西。
这里的格局与县城差不多,马路中间用一排铁栅隔开,马路两边是挨挨挤挤的铺面。
看着那堆放凌乱的货物,就知道这里人气很旺,很多东西都来不及码放好就卖出去了。
老板干脆乱放,让顾客自己拿就是了。
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铁栅也被撤走了。
惟独不能撤走的是两边高大茂密的枫树,每天秋天,黄色的枫叶纷纷落下,给河西市场增添了丝丝的愁。
却三医院的大马车每天都不知疲倦地从东风大桥经过,再河西市场停靠一下后,又匆匆地离开,只有那长长的尾气知道它究竟要去哪。
在这里读了几年书,连中天还真不知道三医院在哪。
一行人来到一家百货商店前看了看,牙刷杯子毛巾之类的应有尽有。
中意的母亲给他买了一套。
父亲给连中天买了一个塑料杯子,可以喝水,也可以刷牙。
毛巾和牙刷已经从家里带了来,还有一些小食品、牛奶等。
从未来过这么大的城市,尽管家里人都穿了最好的衣服,但在别人眼里,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从小地方来的人。
但连老师夫妇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儿子有出息才是他们最大的脸面。
河西市场其实很小,只是很热闹。
一排低矮的铺面挤在一个大市场的前面,这里其实应该要拆迁的,可能是还没有落实。
铺面里大多数是本地的一些原住民,他们就着老房子经营着小本买卖。
有的在屋里摆放着几张台球,有的架起了理发的架势,有的做了小卖部,而有的则干脆在门前挂起一张毛毯,在屋里放起了录相。
金镛的武侠剧为主,看了一段时间后,老板就会应观众的要求,悄悄地放一些当时不允许放的录相,满足了正在长青春痘的小子们无限的未知欲。
在当时,传统观念还是占据主要的地位,人们对于这些提都不敢提。
就连生物课讲到这个地方,老师也会叫学生自习。
只有胆子大的录相厅老板,才敢响应观众们的需求,冒险放一放。
如果是被查到了,其实老板是为受罚的,但为了生意,老板们还是愿意冒险。
没办法的事,你家不放,观众都到别人家去看了,你的生意也就无法再继续做下去了。
这一切,都在枫树树冠的严密遮盖下进行,放这些东西的时候,门口也是有人站岗的,一有什么风吹草动,该停停,该收收,大家都会装作没事人儿一样。
至于这些个片子从哪里来,隔壁就有几家卖光碟和录相带的,不过,也得是熟悉的人他才敢拿给你,这东西的风险肯定是很大的。
阳光明媚,光景斑驳。
那一圈圈的影子照在铺着沥青的马路上,看起来有点迷离。
连中天等一行人问得路线,在河西市场的一个小口子找到了去古城中专的那条小路。
这条小路完全与县城里的一条小巷子差不多。
没有规划的建筑,像是狗咬了一样,呈现锯齿状。
左边的房子像是占山为王,是一种高高在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