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第2页)
“后世居然出了女帝?”男人们震惊,只觉得违反常理。
“后世出了女帝!”如吕雉、邓绥等人,眸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世上还有女帝啊。”这是什么都不太懂的普通人,他们对帝王的存在都懵懂,更何况帝王的性别。
没受过知识规训的他们,反而比有知识的人更快接受这点。
“我大唐以后居然出了女帝。”李世民惊讶,第。一时间想起自己胞姐平阳昭公主。
他胞姐平阳昭有很强的军事才能,都因为性别无法参政,没想到李家后世的女儿更有本事。
出于惯性思维,李世民完全没往女帝是别人家的方面想。
“女帝?!”唐高宗李治下意识看向宝贝女儿太平公主,看到女儿一脸娇憨,又摇了摇头。
说不定是他的孙女呢,李治也没把女帝可能往别家想。
就连还是皇后的武曌,此时也没有当女帝的心思,因为她现在的权势,还不足以支撑她成为女帝。
但这个未来就像一颗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
“从女帝登基,到安史之乱,不过六七十年,真是荒谬,朕的大唐怎么可能会腰斩,天幕真是危言耸听!”李隆基怒不可遏,因为这期间正好他当政。
他自觉身体很好,不会短期驾崩,这跟指着他鼻子骂有什么区别。
愤怒的他忘了姜叶和江雪是后世之人的事,又或者他就算明白后世之人站在时光下游,说的都是真的,也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就好像只要他拒绝承认,大唐就依旧是盛世,不会迎来安史之乱一样。
“陛下,安史之乱中的安一定是安禄山,望陛下严惩安禄山!”李隆基不愿意面对现实,不代表他的臣子们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他们赶紧求见李隆基,希望李隆基及时止损。
可惜他们忘了,年迈的李隆基早就不复年轻时的虚心纳谏。
面对群臣的意见,李隆基非但没有采纳,反而斥责,“安禄山乃朕肱骨之臣,你们如此逼迫朕处置他,究竟是何用心?”
这话简直诛心,安禄山是陛下的肱骨之臣,那他们算什么?
就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情绪也一阵翻涌。
李隆基的臣子们不明白,他们曾经英民神武的陛下为什么变成这样?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别说安史之乱的安有可能是安禄山,原本历史中,就算安禄山真的造反,消息传到李隆基耳朵里,李隆基依旧不信。②
安史之乱前,李隆基和臣子们僵持住。
而安史之乱后的李白和杜甫听到姜叶的话,隔空同时落泪。
然后两人不约而同的评论,“能否详细说说安史之乱!”
可能是意愿太过强烈,李白和杜甫的话同时变成评论。
“咦,子美,是我们两人的。名字,可是我们刚才并没说话啊。”安史之乱前,李白和杜甫正好在一起,看到彼此的评论,不由一愣。
“天幕很多朝都能看到,难道是未来的我们?能让他们如此在意,安史之乱难道是巨变。”杜甫担忧道。
他们身处女帝之后,一算他们的时间,就知道他们距离所谓的安史之乱、大唐盛世腰斩并不远。
可是他们又能做什么,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也想知道安史之乱发生了什么,大唐又是为什么腰斩,由盛转衰!”李世民、李治等唐朝帝王,自然关心大唐的未来。
武曌也没例外,毕竟就算未来大唐复国,国力也有她的功劳。
“陛下,是太宗陛下,是太宗陛下啊!”看到李世民的评论,正和李隆基僵持的臣子们别提多高兴。
反之是李隆基猛地沉下来的脸色,无他,就算他很崇拜太宗,也不想在自己可能犯错的时候看到太宗。
【好像很多人对安史之乱感兴趣,那就简单说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李隆基这位帝王,在帝王里算独树一帜,他的帝王生涯可以简单概括为:前半生英明至极、后半生昏庸彻底。】
【英明的前半生,李隆基虚心纳谏,和臣子们齐心缔造开元盛世,把大唐国力带到巅峰;
昏庸的后半生,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宠奸佞杀忠臣、强夺儿媳为妾、认安史之乱主角之一的安禄山为干儿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不甘成为太上皇,和儿子互相争权夺利,把短时间能解决的安史之乱拖至八年之久。】③
【用时间可能无法描述安史之乱的残酷,我们上具体数据,据推测,安史之乱前,开元盛世期间,大唐户籍人口约在五千至六千万,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至两千万不到,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大唐人口没了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