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58 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陈县令陷入了纠结之中,他一家没落已久,到他这代他已是家族中过得不错的了,族中多少子弟沦为平民,又成为贫农、奴才,百姓如何能抵抗王孙贵胄?

可先祖的亲笔书,那可是能流传千世的宝贵东西,他不可能不动心。

思考了三天以后,陈县令去找长史,给了这些年来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所有家产,只求他在荣山村一事上手略微松一松。

长史与陈县令本毫无交情,这时见他为自己辖下百姓这般低声下气便有些好奇,“怎的不见你为飞鸟村求情?”

陈县令苦笑,“他们虽然没做大奸大恶之事,可也的确犯了王法,我没什么可为他们说的,荣山村不一样,他们每年交税只比县城略低一些,养的役牛也帮了大忙,村民从不惹是生非,我身为他们的父母官,自然是盼着他们好的。”

长史不以为意,瞥眼看木盘上的银子,陈县令的这个人情他可以给,毕竟他先辈名声响亮,想来家中书藏也必然丰富,“飞鸟村一把火烧没了,可那块儿地还在,收拾收拾也能养人。”

陈县令正要道谢,长史又道:“我听说陈县令家,藏书之多有汗牛充栋之说,不知可是真的?”

陈县令只得忍痛道:“大人若喜欢,我这就叫人给您送一车过来。”

长史笑着点头,连说了三个好字。

陈县令把书送给长史那天,还带去了一纸公文,上面已经盖上了章,写的是荣山村全村迁去飞鸟村一事,长史只随意的看了几眼,点了点头。

陈县令这才放心,跟长史告辞,去荣山村把这纸公文交给荣树河。

“飞鸟村多荒山,平地少,百姓多在山坡上开垦种地,虽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可也算有个容身之地了。”

岷县如今的好地方都归了成王,荣树河也不敢奢望真能有什么好去处,只要能让他们一村人安稳过日子就成。

按理说,王爷占用了百姓的地,当给些迁出费,可谁也没有提这茬,直到陈县令等来了继任,悄没声离开了岷县,也没见银子的下落,荣树河就明白这钱不可能有了。

长史官职高,平民轻易接近不了,荣树河自然也不会去触他的霉头。

这些天村里百姓已经接受了要迁走的事实,每日在家收拾行李,若非时间太紧,东西太多,老牛拉不动,他们恨不得把房子拆了连砖瓦一块儿搬走。

村里乱糟糟一团,镇上也不太平。

万安镇因成王母亲刘太妃信佛,要扩建普陀寺。

长史一声令下,整个镇都受到波及,街上乱成一片,每天都有人与官兵发生冲突,在这影响之下,码头的船只少了许多。

盛屏他们的店铺自然不能幸免,生意冷淡,他们干脆把店门关了,给伙计们放了长假,只说等安定好以后,再开店迎客,然后回了家,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搬家一事上。

收拾完所有东西,回过头看住了半年的房子,众人心中感慨万千,一路走到池塘,才有别的村民与他们一样,默默的赶牛推车往村口去。

就在这时,原本晴空万里的碧蓝天变了脸,滚滚乌云翻涌而至,闪电惊雷不断,大家抬头望着天,不知该笑还是该哭。

起初这场雨只星星点点,到了码头陡然变大,黄豆大小的雨珠伴着狂风落下。

村民们不得已只能暂时找地方躲雨,不过一刻钟,天晴了,风没了,大家再依次排着队装行李,上船。

荣树河租了十艘船,这才连人带行李牲口全部装下,船只一路往南,走了两天半,才在码头停下。

时隔近半月,再次来到飞鸟村,盛屏的心情已经不能用复杂去形容了。

土匪窝成了他们的新居所,原本的黄土没有因为两天前的那场雨得到改善丝毫,反而被焦黑的尘土覆盖,车轮滚上去,扬起的尘埃让所有人都变得灰头土脸。

荣树河听蒋鹭说过,进村都是山洞或是狭小的过道,车辆通行不易,所以他提前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在周边查看过,把一处缓土坡推平夯实了,这才能让村民顺利进到村子里。

只是进村以后,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房屋建设的问题。

山挨着山,一座又一座,像是没有尽头,而这些山最高的也不过百丈,常见的只有二三十丈,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草遮掩,只有露在外面的石头和黄土。

因为它们的存在,导致平地少,多是下坡路,要想在这里建村而居,只能把村民分散开来,没有树木,就要从外面去砍伐,可是别山成了禁地,连竹林也去不了,哪里来的木材可用?

用黄泥和枯草混合造土坯房。

可是这黄土也没有丝毫的黏性,加水以后并不成团。

他们寻找了很久,最终从干涸的河道里挖出了淤泥,与黄土、枯草混合,又加了些煮熟的糯米进去才能塑造成型。

但这只是墙面,作为框架支撑还是需要树。

荣树河把家里的鹅卖了大半,又拿了积蓄出来让人去万牛镇买木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