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0(第6页)
章局点头,说先等一会,自己也请了个历史系教授过来,正好可以聊一聊。
吕思彤微微皱眉,看样子准备齐全,真是把她当骗子对待的,伤心!
在等历史系教授过来之前,章局又让人去拿了笔墨纸过来,让她随便写点什么就行。
吕思彤看向随意坐在沙发上的孙策和周瑜,投去视线确认。
孙策连连摆手,将周瑜往前推了推,说:“我虽有练字,终究上不得台面,还是让周郎来吧。”
周瑜没有推辞,只等她点头应下就附身书写。
没看到砚台墨块,是用的成品墨汁,打开盖子就一股墨水的不太好闻的气味。他们平时在家写字时还是更喜欢研出来的墨,会比墨汁略稠些,水分略少些,下笔不会导致一下子就晕开,哪怕是不小心一滴墨滴到纸上,也是凸起来的一小点,而不是一团墨。
准备的纸是普通的A4纸,的确是够随便的。
周思彤提起笔只沾了少许墨汁,在室内环顾一圈,看见有几面锦旗,随意选了一面上的字书写。
些的是繁体行草,比草书要端正,比行书再飘逸些,其中这个度不是很好把握。四个字一气呵成,他下意识有个揽袖子的动作搁置笔杆,说:“见笑了。”
随后就分离出来,把夸夸留给小吕。
吕思彤回过神来,看见章局正在端详A4纸上的字迹,其实他也并不是很懂书法,只能直观地从这字给人的感觉美不美来判断书法的好坏。
“小吕同志的确是有两把刷子,你这写的是什么字?”
“问就是天道酬勤。”
“……”周瑜刚想提醒,她已经嘴快随便说了一个,好在章局也没认出来是什么字。
之后又等了大概十分钟,那位历史教授姗姗来迟,脸上带着几分看小辈的傲慢。这个小辈从去年开始在圈子里就颇有名声,找回了诸多文物,好几个博物馆的馆长都靠她拿业绩,过于神奇了点。
也就导致哪怕是考古圈历史圈里的人,更加是怀疑的态度。他们有的人考究一辈子,一件重大文物的追回鉴定修复都未必能碰到,老祖先们留下的宝贝太多了,也因为多,评级难度也就高。时间久远的古董,在古代人眼里也是古董,盗墓行径自古就有,也导致越古老的墓剩余的文物越少。
但这个平平无奇的小辈,半年不到的时间追回的文物居然都是汉末的,而且都涉及到历史重点人物。物凭主贵,历史赋予的价值远远高于本身的价值,不管是随葬的丁夫人陶俑,还是被盗的白玉美人像,都对历史研究有着重大作用。
怎么就全给她碰上了?
这一趟要查几年前的纵火案,居然还疑似和传国玉玺有关?!过分了,过分了啊!传国玉玺一出,天底下有哪个文物能匹敌的?
哪怕是良渚文明时期的有着六千到七千年历史的玉琮,都未必比得上传国玉玺!
教授几乎要咬碎牙,都不想自我介绍了,只简单打了个招呼。
“吕同学,你好。”说完就坐下只与章局聊天,两人认识很久,涉及到文物的案件以前也有请过这位教授帮忙,更不用说这次可能涉及到传国玉玺。
章局将吕思彤刚才所说陈述了一边,说她对三国时期东吴的两名年轻将领颇有研究。
“呵呵。”教授平淡笑了笑,眼里尽是她班门弄斧的意味,要说做学问这事,可不是有天赋就行的,更多的是时间累计,是岁月的沉淀,她一个小年轻看着才二十出头,敢说颇有研究?
要知道,他堂堂A大历史系教授都只敢对外说“略懂一些”。
“是吗,你都研究到了些什么?”教授的语气病不客气。
吕思彤也听出了点意思,知道自己这么一个普通学生,在教授看来肯定是“关公面前耍大刀”、“鲁班面前耍斧头”,注定是要“贻笑大方”的。
不过,sorry啦,关公和鲁班都是人家的门客捏~
获得俗语失灵的效果!
吕思彤挑挑眉说:“一般般啦,也就研究到周瑜皮鼓有多翘……我是说,周瑜军中的鼓是什么材质的我都知道!”
“牛皮。”教授冷笑一声,既是说她吹牛皮,也是说鼓的材料就那些,不难猜。
吕思彤也冷哼一声,说:“你尽管问,我不仅有问必答,我还直接给你演周瑜,就是研究得这么透彻。”
在对方疑惑这句话什么意思的时候,周瑜再次附身。
无奈摇摇头,与这位学者简单拱手作揖,说:“阁下若有什么困惑,直言便是。瑜若能说,必会应答。”
“……”教授愣了一下,她对历史研究到底怎么样还不确定,天才肯定是真的天才,这演技,这仪态、说话的语气,瞬间就换了个人,一种儒雅感十分直观地展现在面前。
不不不,用演技已经不能形容了,简直像是请上身了!
教授肃然起敬,就连称呼都换成了“您”。
教授问了很多自己这些年研究三国历史时困扰的问题,以及一些被后世阴谋论的历史点,他发现尽管对方没有说出任何的文字记载出处,但自己竟轻易就被说服……身为一名历史系教授,治学要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