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章 想要永安门都没有(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张惇一时语塞,知道自己言语有失妥当。因为之前李密出使吴国的时候,也只是约定让吴国暂时帮忙驻守永安。可从来没说过把永安当成吴国的领地。于是张惇赶紧说道:“陛下恕罪,是外臣失言。”“外臣的意思是,如今大汉忙于应对曹魏,汉吴乃是同盟。”“理应帮大汉分担一些,所以才要替大汉驻守永安。”“现在陛下派人把永安拿了回去,又要派人驻守,岂不是在浪费兵力。”“这对大汉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啊!”听到张惇的话,刘谌的脸上重新挂起笑意:“哎,朕就知道张卿不是那样口无遮拦的人。”“只是朕之前让李卿出使你们吴国的时候,不已经把永安的驻守交给你们了吗?”“而且你们吴军也确实是已经进驻到永安了,张卿又何出此言啊?”面对刘谌的一连串反问,张惇也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只能说道:“外臣这两天在成都游玩,听说魏将石苞带领魏军偷袭永安。”“我大吴兵马携带粮草不足,只能暂时退出永安”不等张惇接下来的话说完,刘谌就打断了对方:“哦,原来如此啊,朕确实是得到这个消息了,原来这永安是你们自己主动丢的啊?”“朕还以为是你们被伪朝的兵马给打败,被迫丢弃的呢。”“不过张卿啊,你不用担心,朕已经重新把魏兵给赶跑了。”“等你回去的时候顺便告诉你主,不用担心永安的安危。”被刘谌抢白之后,张惇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焦急之色。永安的归属可是自己这次前来的真正使命。“陛下,外臣的意思是,现在魏军已经退走,陛下应该让我大吴驻守,而不是陛下派人驻守!”刘谌一脸奇怪的说道:“张卿这话是何道理?”“之前朕已经把永安交给你们吴军驻守,可是你们被伪朝兵马给赶走了。”“现在朕把伪朝兵马赶走,重新占领了永安。”“又与你们吴国何干?”“你现在让朕把永安再交到你们手上。”“是不是找错了对象啊?”张惇同样一脸的奇怪:“如今永安在陛下的手里,当然应该由陛下交给我大吴。”“陛下可别忘了那五十万石的粮草!”刘谌双手一摊:“张卿啊,朕觉得有件事情你是不是弄错了?”张惇赶紧说道:“请陛下赐教?!”“你们不是从朕的手上丢的永安。”“而是从伪朝的手上丢的,”“朕的永安已经换了你们的五十万石粮草。”“现在的永安是朕从伪朝的手里夺回来的。”“你们就算是要,也应该去找伪朝要。”“这件事,你们似乎跟朕说不着吧?”“若是你们能让伪朝从朕的手上重新夺走永安,兴许他们会把永安交到你们的手里。”看着一脸愕然的张惇,刘谌接着说道,“不过若是你们觉得没能力从伪朝手上夺回永安。”“也可以再送来五十万石粮食,朕也可以再把永安交给你们驻守。”“怎么样,朕的这个提议如何?”说到最后,刘谌已经是一脸笑眯眯的看着张惇。李密在一旁憋笑憋得肚子都疼了。陛下绕了这么大一圈,就是为了告诉张惇,现在的永安跟吴国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五十万石粮食的事情,陛下必然是戏言。之前的五十万石不过是顺手为之罢了,怎么可能真的为了五十万石粮食把永安这个门户再次交出去。张惇同样也听明白了刘谌话里的意思,也知道对方所说非虚。人家确实是从魏军的手里夺过来的,要怪就只能怪步协他们没本事,被魏军赶出永安。不过汉帝的提议倒是不可以不考虑,已经出了五十万石粮食,自家陛下应该不介意再出五十万石。但是很快,张惇就反应过来了,人家哪里是要五十万石粮食,分明是在取笑自己,取笑大吴。永安门户,怎么可能用粮食来衡量。当张惇抬头看到刘谌脸上的表情,更加印证了自己心里的猜想。只是现在蜀汉夺回永安已成事实,光靠自己的嘴皮子是不可能把永安重新要回来的。不行,自己得赶紧回去,把这件事告诉陛下,让陛下早点做出决断。是战是和,还是放弃永安,都得陛下拿主意才是。“陛下的提议,外臣自当回去禀报给我主。”“我主自有定夺。”“如今外臣诸事已毕,是时候向陛下辞行了。”张惇开口说道。刘谌早就猜到张惇得到消息后会着急返回东吴。所以才会故意抻到现在才见他。既然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刘谌也没有继续要留他的必要。再怎么说,张惇也是外人。才被孟虬要走十万石粮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不过该有的客套还是不会少的。“张卿啊,住的好好的,怎么就着急走了?”“朕这刚忙完,正想和张卿多交流交流。”“不如在成都多住几天,也好让朕略尽地主之谊?”张惇赶紧拒绝:“外臣多谢陛下好意,只是我主也在等我回去汇报情况,就不便多留了。”几番推辞之后,刘谌只好一脸不舍的放张惇离开。刘谌执着张惇的手,一路将其送出了都城,这么大的一个大冤种可不多见。值得自己送这么远。最后在刘谌的依依不舍中,张惇踏上了返回东吴的车驾。李密也表现出了浓浓的不舍之情。毕竟这样的大冤种,确实是不好找。临行前,刘谌还不忘了对已经出发的张惇喊道:“张卿,回去告诉你家陛下,有时间可以来大汉串串门,朕会好生招待他的”坐在马车上的张惇心里一阵咬牙切齿,恨不得弄死这群蜀汉君臣。看着张惇的车驾消失在视野里,刘谌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不见。转过头对身后的人吩咐道:“速速前往永安传旨,让罗宪时刻盯好东吴那边,防止他们狗急跳墙!”:()三国之季汉演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