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觐见(第1页)
迎着淅沥沥的雨又赶了两天路后,杨真真终于见到那个不得老天欢心的苦逼皇帝。早朝后,皇帝让大臣们都退下,他就在这里接见大同县来的妙真师傅。此刻周公公已经躬着身体移到了御台上,和另一个御前太监站到一块。大殿上的杨真真不卑不亢,身着那套御赐的五色淄衣,丰姿出尘,秀美挺拔,特别是清澈的双眼炯炯有神,恭恭敬敬里透着从容,让人不敢轻视。二十八岁的郭皇帝坐在高位,薄唇高鼻,表情严肃,谈不上很帅,但帝王的天威让他自带丰神俊朗。但让杨真真印象深刻的是他眉宇之间半锁的眉头,眉头舒展时,中间有一根若隐若现的皱纹,就是前世常说的悬针纹。杨真真心里一动,这根悬针纹似曾相识。好像某个前任有这个特征,但具体是谁,有点记不清。警察么?不是,警察眉目之前很是平整。杨真真不想磕头,只是合十行礼的时候把腰弯得比平时多了十多度:“贫尼参见圣上!愿圣上身体康健,心想事成。”听惯了万万岁的皇帝心里一动,又心里一暖,忙赐座。待杨真真抬起头来,郭皇帝与杨真真一对视,心下一惊,这小尼姑不过双十年华,长相隽秀,清丽动人,一双有神的大眼里透着聪慧和无惧。第一次觐见,居然不怕?皇帝有点点郁闷,禁不住把天威收了几分。先夸了几句,又装着随口问了问觉罗寺的救灾场景,杨真真认真作答,故意夸大了圣母和五百罗汉的功劳,低调地说自己只是顺应天意,行了顺水推舟之事。这话听在皇帝耳里,更觉这小尼姑就是个得菩萨抬爱的天选之人。宣她进京是对的。皇帝着重问了木盒的事情,杨真真把盒子的故事讲完,站起来走到中间合十一拜:“贺喜圣上,觉罗大师法谕,世道安稳,木盒现世,如今木盒已现,可知正是盛世之始。”皇帝心里一喜,又看殿外不消停的雨水,转愁道:“朕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只为大业能世道安稳,民富国强。奈何天不遂人愿,不是旱,就是雨。今请师傅进京,也是想得师傅指教一二。”“前世大和尚有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偈语是前世杨真真在栖霞寺经堂参观时,在一幅布袋和尚图上看到的题诗,觉得写得好,回去后问了度娘,知道这诗就是布袋和尚所作。皇帝颔首,似有所悟。杨真真继续道:“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圣上比贫尼更明白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祸福相依、否极泰来的道理。”杨真真嘴上忽悠着,心里却在腹诽:想我大业百姓,没招谁惹谁,没见天降大任,照样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了那么多年的体肤,你当着吃喝不愁的皇帝,知足吧。“朕当然知其道理,然则年年如此,希望何在?”“圣上一心为国、为民,一心向善、向佛,老天自然早已知晓。虽说天意不可妄测,但世间事不外乎因果两字,天意难为,人意可循。”皇帝沉吟:“因果?人意?”“是的,锦瑟无端,看似无常,实则一切因缘际会,皆在定数当中。万事好也罢坏也罢,喜也罢悲也罢,都是因果,因果圆满,所愿皆成。”皇帝再次颔首,似有所悟。杨真真趁热打铁:“出家人修行,修的皆是未来,能够拉住未来的人,只有当下的自己。圣上只需守好本心,做好当下,圆满因果,自然能拨云见雾,守得云开日出。”皇帝又沉思了一会,须臾,愁眉散开:“来人,赏妙真师傅玉菩提珠一串。”“谢圣上!”这次杨真真合十致谢的腰比先前参见时又弯了五度。皇帝又问杨真真最近习了什么经,做了什么事,杨真真一一作答,从桃花节谈到圣母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从桃仙山附近的竹山竹海谈到官民共建的商业街……杨真真口若悬河,说建商业街、竹器坊、酒坊,一方面是为了国家财政税收,一方面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附近乡民的吃饭问题……郭皇帝听得津津有味。郭皇帝听得喜笑颜开。郭皇帝听得肃然起敬。看皇帝完全听了进去,杨真真大声道:“待贫尼回到大同,生产出醇香透明的酒液,一定第一时间送到御前,圣上得天独厚,真龙化身,必须是桃花酿的第一个品尝者。”皇帝笑容满面,频频点头。杨真真又站起来行礼:“贫尼的这些想法做法皆和县令大人商量而来,能得圣上认可,是贫尼之幸。大同县愿为圣上江山的蓬勃发展当个马前卒,还请圣上支持。”“当然支持。”郭皇帝抚着没有的胡须,爽朗一笑。转身问周公公:“大同县县令何人?”周公公笑眯眯的:“回陛下,大同县县令叫杨青岩,是翰林院杨同修次子,上熙元年探花。”“杨同修不咋的,倒是生了一个好儿子。朕点的探花,甚好。此子胸中有国,脑里有才,心里有民,可堪大用。”皇帝哈哈大笑,为谈笑间就发掘出一个治国安邦的贤才龙颜大悦。远在三百里外的杨县令,突然打了一个喷嚏。为什么这个喷嚏如此痛快淋漓,充满幸福的味道?:()哦豁,穿成尼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