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60(第6页)
要苍木来说,核心立意是人能否用过去的积累来收获未来。
剧情设置的非常巧妙,但如果只是如此,就不足以让苍木把《21次》和《尾调》放在同一类了。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极致的氛围感。
《尾调》着重刻画爱情,随着女主角意识流的旁白让人沉浸到那细腻而哀伤的浪漫故事中去,《21次》则剑走偏锋,无所不用其极地调动着读者的亢奋情绪,情节,描述,视角……无一不是这份亢奋的助力,剧情更是充满张力,体验像驾驭着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看男主数次游走在生死之间,做出常人难以预估的举动。
如果说《尾调》尚且可以算作一个有些偏执的爱情故事,那《21次》则毫不掩饰它疯狂的本质,在这个故事中的极乐之城,人人都带着一股可以随时拼上所有的疯劲儿,彼此间的对峙更像是在比谁先胆怯。
毫无疑问,男主是其中最疯的疯子,他疯到极致,反倒外表看起来是十足十的正常,犹如冰层下的火焰,拉满而未放的弓弦。
即使是北斗这种身经百战,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老手,也同样为大纲看得心潮澎湃,一瞬间竟入了神。
苍木并未出声打扰,而是转过身去和凝光商量着道具的事宜。
《21次》里的极乐之城是毫无疑问的穷奢极欲之地,这里是疯狂与繁荣的具现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仿佛是璃月的某个反面,又不同于现实的赌城,从文学方面解析,极乐之城的象征意义更浓,它的存在就仿佛是一个疯狂的鎏金梦境。
人们追逐它,为它狂热,逐渐失去神志,不惜流血送命。它毫无疑问是罪恶的,但这罪恶反倒加剧了它的诱惑力。
为了表现它的魅力,连载苍木尚且能把握得住缰绳,映影拍摄可就要煞费苦心了。
刨开视觉引导的镜头艺术不谈,苍木和玛琳达商量后,发现最犯难的其实是道具。
固然有些技巧能让平价货物散发出高端的气质,但这其中的差价可是要从另一方面来弥补的。比如用易拉罐制造精美首饰,虽说能骗过人,可又要花费多少心力呢?更有些奢侈品的溢价并不在于材质本身,而是工艺的特殊——寻常冷玉的价钱一般,若是雕成层层叠叠的鬼工球,不翻上百千倍价格就难以拿下。
苍木的映影拍摄团队,最大的短处就是小,尽管在某些专业程度上已经算目前提瓦特映影水平的巅峰,但过小的规模,使得面临大工作量时就难以维继。
别说映影在璃月又是个新奇玩意儿,就是在枫丹,大家也依旧在摸索其中的规律,在这些相关人员中,道具师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能有口饭吃,但无人问津。
追根溯源,这其实与目前映影拍摄的主流还脱不开关系,目前的映影题材无论题材如何,总归没脱离真实世界,这部分故事取之于现实,自然表现手法也用于现实,里面的拍摄用具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了,直接采买就好。
比起道具师,叫她们后勤采买员更合适些。
道具师受到重视应该和特效电影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还没有绿幕的年代,要想实现特殊效果,就只能用拍摄时用真实道具的借位和引导来达成目的,又由于奇幻电影的题材,无法购买到合适用品,便只能自制。
在目前这个时间线,苍木从戏曲后勤人员中吸纳寻找映影员工的途径称不上惊世骇俗。据她所知,枫丹那边的许多后勤同样是从各种剧院里流转的。
毕竟最早的电影同样是戏剧题材的衍生,演员从戏剧转身到默剧舞台是很平常的事,直到后期,电影开始注重剪辑与拍摄,才慢慢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扯远了,但说这么多,归根结底还只有一个问题——她的人太少,不够用。
她的团队满打满算只有5个道具师,在现在已经算是相当惊人的数量,但别说整座极乐之城,就是几个著名场景的道具复刻,随便一算也要用上几年工期。
其实这才是正常进度,奈何两位老板都有一颗急躁的心。
苍木等不起,她决定用另一个办法。
之前拍摄《爱何在》时,面对繁多的服饰要求,苍木就贡献出了自己的衣橱,从而大大节省了工期。
这次,她打算照搬同样的办法——既然假货来不及,那就直接上真货。
只是苍木虽然如今豪富,但毕竟是这几年新攒起来的家底,别说跟家族底蕴深厚的刻晴相比了,就算经商十余年的凝光,其收藏也要远远超出。
她自己一个人供不上,但如果拉动这些朋友们呢?
苍木自认为人缘还算不错,她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有多少位羊毛可以薅,啊不,有多少朋友会答应她的请求。
首先是凝光,天权富甲一方,收藏数量可观,也很符合极乐之城的地位。
其次是刻晴,行秋,这两位都是家族传承,收藏品会更有历史感一些,正好满足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就算是极乐之城,也不能人人都是穿金戴银的暴发户。
说到家族传承,胡桃大概也算一位,起码往生堂的好木头是不缺的。
要是想再添些异国情调,迪卢克老爷……不,还是向西风骑士团打个申请吧。
然后再加上一些合作伙伴们,比如说希古居,琉璃亭,还有芸姨那边……
当然,白借是不可能的,苍木预想的是将借来的物件按一定金额比例转化为映影的投资,大家还能拿到些上映后的票房分成。
这样一来,她还能反过来光明正大地宣告新闻为映影造势——《惊天投资,不可不看!》《花费X亿摩拉的电影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另一方面,有了投资的捆绑,大家就算是一条船上的人了,这些商会本身人脉广达,也能给映影的上映发行而铺路。
顺便,她还能用这些新闻压一压最近那些过于嚣张的小报,吸引些大众的注意力,可谓是一石三鸟。
当成投资来谈,那就要正儿八经地上契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