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3章 定青州之策(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张新头痛的不行,挥挥手,让平原太守下去动员民夫,准备守城事宜。黄巾肯定还会再来,并且下一次,估计就不止五六千人了。幸运的是,青州黄巾是在秋收之后才起义的,郡府内的粮食充盈,暂时不必为了粮草担忧。平原太守带领众郡吏退下,堂中只剩张新、荀攸、典韦三人。“公达可有良策?”张新暂时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只能先问问荀攸。“如今我军兵力不足,不如先向州中大族借兵?”荀攸沉吟道:“牧伯为平定青州而来,想来大族不会吝啬。”东汉的士族豪强,家中多养门客,蓄私奴,以为家兵。这些家兵的数量不少。之前朱儁击退褚燕,靠的就是自己的家兵。包括张新本人,黄巾旧部也可以看做是他的家兵。若是将青州大族的家兵都聚集起来,你家三百、我家五百,确实能得不少兵。而且这些兵还自带武器,根本不用张新操心。“公达此言不妥。”张新思索了一会,摇摇头,“我要的,是一个我能一言而定,繁荣昌盛的青州。”“而不是看州中大族脸色,残破不堪的青州。”借兵,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兵力、装备不足的问题。但这样一来,张新就成了青州版的孙权,日后不得不与士族豪强共青州了。这不是他想要的。再说了,那百万青州黄巾该如何处理?若是不借大族之力,张新尚可以招抚谋之,即便安置土地不足,他还可以动用一些激烈的手段。比如查查那些大族子弟有没有违法乱纪之类的。那些大族就没一个屁股干净的,保管一查一个准。到时候抄个家、灭个族什么的,土地不就有了么?有理有据,其他大族也没办法说什么。可若是借了大族之力,这种事就没法干了。否则那些大族都会反他。届时他将被卷入无穷无尽的内耗之中,不得脱身。不能动大族,土地就会不足,即使能招抚一部分黄巾,那剩下的另一部分,依旧会与他作对。到时候就只能杀了。鬼知道要杀多久。毕竟青州西边还有一个泰山山脉,黄巾即使打不过他,也可以进山打游击去。历史上的徐和就是靠着这一点,才在青州硬抗了十五年之久。若不是碰上神速将军夏侯渊,来的太快,说不定他还能抗更久。如果张新真被青州黄巾拖个几年,不仅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先发优势损失殆尽,届时还要面临袁绍、曹操等人的多方压力。即使那时他把黄巾都杀完,估计青州基本上也打烂了。所以,青州黄巾不仅要定,还要速定,还要尽量不把青州打烂。这个难度很高。荀攸也很认同张新的想法,但客观情况就摆在这里。对方人数众多,将领素质也高。己方兵少,只能守城。若是不找大族借兵,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既如此,容攸细思之”荀攸皱起眉头。张新也没闲着,脑中不断想着办法。“看来只能动用渔阳的黄巾旧部了,青州靠海养了这么多年,也是时候让太史慈的水军发挥作用了!”从下曲阳跟出来的那些黄巾旧部,个个都是张新的心头肉,死一个他都得心疼好久。不仅因为他们都是老兄弟,是他起家的功臣,还因为这是最后一支正统的黄巾军。他们都是有信仰,有理想,愿意为了太平世界而奋斗的人。而黑山黄巾、白波黄巾、青州黄巾这些,其实都更像是借由太平道名头聚集起来的贼寇。他们中或许有部分渠帅还恪守着张角的教导,但他们麾下的那些黄巾,不是活不下去跟着混口饭吃的,就是浑水摸鱼的。这一点从史书上的用词也可以看出来。张角时期的黄巾,史书上用的是‘反’,而后来的那些黄巾,用得都是‘寇’。不到万不得已,张新实在不想再用他们。但形势如此,不得不用了。(今天又是坐一天车,实在累得不行了,先发一千字续个全勤,等我明天睡醒了再补在这里,这段时间不好意思):()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