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第1页)
之后两日,仍是王夫人与薛姨妈带着孩子们一同施粥。待她们熟悉环境之后,又找到了新的事情做。
“宝钗仍管着生意就行,顺便与你母亲姨妈看管粥棚。”贾政吩咐道。
“黛玉探春宝玉三个,与我一起四处巡查。其中需要写告示的,或是写信的,或是向各处传递消息的,也由你们来做。”贾政又吩咐。
“另有一处专门照管各家小孩子的事情,那里虽有专人在忙,只是人手不太够用,便由香菱和袭人去那里帮忙。”
因为父母长辈要忙着搭建房屋,顾不上年龄太小的孩子,贾政便筹建了这么一处棚区,就像后世的托儿所那样。
孩子们各自都有任务,因要做不同的事情,心里难免有些新奇之感。
“你和妹妹也不要太劳累了,站久了不好。即使有心想多帮帮忙,哪怕与伙计们多换班几次呢?也不至于自己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贾政吩咐完了孩子们的事情,又来叮嘱王夫人。
王夫人与薛姨妈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如此劳累了三日的确吃不消。只是因为心里不忍,总觉得应当多做些事,才能帮助到这些无辜百姓,这几日也都憋了一口气来做事。
王夫人笑了笑,听进去了贾政的叮嘱。又取下颈间常戴着的佛珠递给贾政,说道“如今才发现带着这个做事并不方便,不如摘了的好。”又笑看贾政反应。
贾政接过之后,将佛珠缠了几圈,戴到了自己手腕上。还扬起手腕迎着光看了看,随后调皮地向夫人笑了笑。
“父亲,这些房屋要盖多长时间呢?”探春走在贾政身侧,问道。
“若是天气晴好,施工顺利,大约两个月就能盖好。”贾政回道。
说话间,他们走到了一处正盖房屋的农户门口,此时院子已有了简单的围墙,房屋基础架构也完成了大半。
“你们家几口人近日有没有腹痛或是生其他病的?”贾政亲切问道。
那年轻汉子摇摇头,笑道“多谢大人日日操心,只是我们附近这几家,都没有大事,整天忙着盖房子呢!”
贾政每日都要走访上百户农家,虽都是类似的问题,但他也没有丝毫懈怠。
了解情况后,他们又去了下一户,仍是相似。
“舅舅每日都像这样挨家挨户走访吗?”黛玉又问道。
贾政看看远处各家各户忙着搭建房屋的景象,笑着点点头,又道“洪水刚过,难免发生灾疫,又极容易传染。若是一个不小心疏忽了,到时弄得这上万人都病倒了,到时才是一筹莫展。”
宝黛探三个孩子一路上并不喊累,与贾政一同挨家挨户走访,有时探春与黛玉将贾政临时想到的事情写下来,又派人传到众官员处,由他们一一通知下去。
又走到一户农家,恰好是那日贾政交谈过的家庭。有一八旬老妇,一对夫妻带一双儿女。
这妇人本姓赵,她老来得子,又有了一双懂事的孙子孙女,其中欢喜自不必说。此时她仍身轻体健,帮着儿子儿媳干活。
“每日都有大夫来提醒我们,做什么清理?我也不懂,只是大夫总是嘱咐不食用生水,也不要用被洪水泡过的东西。我们都记着呢!”赵婆婆还不待贾政发问,自己先回答了。
说罢,她又拿出四个杯子,倒了些水。
“你们不要嫌弃,这杯子是我儿子用木头的边角料做的,水也是统一挑来的干净水,哥儿姐儿将就喝一点,你们一路走过来,也劳苦了。”赵婆婆捧着托盘,将水杯一一递到贾政与三个孩子手中。
贾政看孩子们并无一点厌恶的神情,也放了心。
“婆婆,你们盖房子的钱够用吗?”探春突然问道,只是声音有些低。
赵婆婆有些耳背,又问了一遍探春,这才回道“盖新房子,全不用我们自己出钱!衙门发了一点,听说老爷们也不知道从哪里找了好多富人,也给我们发了一些。还有那些善心人家,卖的木材也都不很贵,各处领的钱足足够用呢!”
赵婆婆在这边说话,她的儿子儿媳一心忙着干活,不敢耽误时间。
“婆婆,您的手受伤了。”黛玉突然轻声道,众人听了,也看了过去,是道小口子,冒了一点血。
探春很快拿出帕子,又扯成几条,紧紧裹住了赵婆婆的伤口。
“婆婆,大夫说了,只要身上有伤口,就及时包好,更不要沾了污水。”探春细细叮嘱了,又握住赵婆婆两手,轻抚着上面道道沟壑,想到了这些日子看到的许多人,她不自觉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