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VIP(第1页)
第151章卖粮
秋收前后,不单是农户忙碌,衙门中的户房也早就被那如山如海的文书堆满,往桌子上一摞,都看不见后面椅子上的人在何处,活似被埋在了下头。
“各处乡衙不是早就将今年咱们县内,所有咸水田的产粮数目报了上来,怎还没誊抄完毕?大人那边可还催着要看!”
县丞急得口里生疮,九越这地方过去粮产不丰,年年秋收都没什么大起色,遇上年景不好时还要更糟。
来这任职的县官,都对这破地方的德性心知肚明,皆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罢了,早就不指望从农课上挤出政绩来,唯有收春税时最积极。
现下顶头上官换了人,这农课却是摇身一变,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下了大力气推广种植的咸水稻,可是关乎众人前程的大事,偏生县公都催到他眼前了,户房还没把结果呈上,怎能叫人不心急。
此时户房文吏们皆都顶着一张苦瓜脸,各个眼下乌青快要掉到嘴皮上,他们已点灯熬油的忙了一夜,此时为首的一个起身回话,颇为有气无力。
“回禀大人,文书已誊抄完毕,您再容我等半个时辰,待我等另行校对一番,查验无误,便给您送去。”
自从应拱上任,过去县衙里那些个吃空饷不干活的全被清扫一空,留下的要么是真的勤恳办公,要么是被迫勤恳办公。
人人都知道应拱重视咸水稻,昨晚默契地皆不敢回家,直接卷了铺盖歇在了县衙。
你瞧,即使如此,还捕是一大早就让人催上了门。
县丞依言回去等了片刻,前脚拿到文书,后脚就马不停蹄送到了应拱面前,立在下首道:“大人,下官已瞧过各乡衙上报的咸水稻亩产,大多都能做到一亩两石粮,像是清浦乡的千顷沙,一百多亩水田便收了将近三百石粮,这在以前哪里敢想!”
今时今日,县丞也早就品出咸水稻的好处了,九越县的稻田多是山间梯田,东一块西一块,耕作起来费时费力,亩产稀松,只有上等肥田能做到亩产两石,其余多是一石半左右。
咸水田则都开垦于广阔平坦的海边滩涂,岸边生了些乱石也不打紧,说是垦荒,实际那些水上人只需挖田坑、垒田梗、栽树苗,比起在山中修筑梯田要容易许多。
士农工商,农乃根本,耕地、粮产、人口、税赋彼此勾连,息息相关。
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能让老百姓们填饱肚子,治一县便可轻松许多。
现下有了咸水稻,第一年官府卖出的荒滩仅三百余亩,就已收成喜人,试问再过三五年,或是十年后会如何?
或许到那时候,他们九越的赤米不仅能喂饱县内百姓的胃口,还能由大船运去外地,变作特产,反过来赚旁人兜里的银钱!
县丞独自一人想得火热,上首的应拱暂未将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全然没注意到这位下属正红光满面,目光热切地望着自己。
他细细翻看过手中文书,除却粮产总数,下面还有参与垦荒,登记在案的几十户水上人,其每一户的对应亩产,有几户的亩产结果不尽人意,只收了不足一石粮,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但起码没有一户半途而废,任由水田再度撂荒,已是意外之喜了。
其中最瞩目的,无疑是千顷沙钟洺一家,名下五十亩水田,亩产平均两石,还有几亩地亩产两石有余,应拱记得这家人会赶鸭子到水田里捕食鱼虾,或许其中也有鸭粪肥田的作用在。
应拱专心致志,边看边思索,全部看完后,将手中经折放回原处,手指在上面轻叩几下,面露欣慰之色,慨叹道:“终究是时候了。”
水上人改籍上岸,牵扯到的利害众多,前朝有一群老顽固在,来来回回吵嚷了大半年,才在天子的金口玉言下彻底定音,旨意前不久已送抵九越。
可想而知,本朝之后,“水上人”三字将彻底归于尘土,封存于史书册页,而这项关乎数万人生计的德政,将从今日始。
应拱负手缓步而出,在书房外站定,仰头看向头顶被县衙院落圈起的四方天。
身在九越,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嗅到海水的滋味,那股淡淡的咸已然浸入这里的每一缕风、每一片瓦,当初在京中他自请外放南下,人人都说他自毁官途,可如今他做成的事,换了旁人未必能做成,如此就够了。
他应拱以寒门出身科举入仕,为官数载,无愧于心。
“蒋大人,你我虽穿着这王朝万千官员中最微末的青绿袍服,然而也算是一场变革的亲历之人。”
应拱抬手拍了拍县丞的肩膀,“千百年后史书工笔,或许字里行间,会有你我的一席之地。”
此时此地,九越的碧海青天即是见证。
寥寥数语,说得蒋县丞热血澎湃。
——
村澳里的老人都说今年海上的风向和往年不同,带鱼群来得更早,还能寻到大批对虾群的踪迹。
是以千顷沙这批在田间“困了”几个月,终于熬到秋收的汉子早就等不及一般,成群结队地扬帆出海,用绳钓带鱼,使缀在船后的拖网捕虾。
相比之下,钟洺还没到可以乘船出海,畅快“撒欢”的时候。
“客官是买粮还是卖粮?”
钟洺和钟涵前后踏进粮铺,没见着从前常打交道的伙计,迎上来的是个生面孔,说的话还怪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