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1页)
那年十六,小子曰
大宋,武帝历,十六年,正值永和年间。那时节,人族强盛,平定战乱,四方百姓安居乐业,端的是天下升平,当开疆辟土的大好年华。
话说在某边疆处,正当桃红柳绿之际,一处山野村落掩映在绿树丛中,约莫有三四百户,茅舍瓦屋高低错落,村头竹林婆娑,溪水潺潺,几只鸡鸭悠闲觅食,家家户户门前皆是农家小院,烟囱里缕缕炊烟升起。
农家妇人们或哺育幼儿,或在井边浣洗,三三两两聚在一处,说东道西,品长论短,嘻嘻哈哈说笑不停,人家倒也安详自在。
那风儿一吹,风铃叮当作响,一个身着哑白灰布衫,正倚在门前竹椅上打盹的俊秀少年,循循睁开双眼。
少年揉了揉惺忪睡眼,抬头望了望日头,良久后,猛地一惊,忙不迭地从椅子上蹦了起来。
“糟了糟了!”慕廉心下暗道,顾不得与自家娘亲说一声,便冲出了小院,撒腿就往村中那口老井狂奔而去。
慕廉一路小跑,脚下带起阵阵尘土,村里的老人见他这般匆忙,笑着打趣道:“慕先生又要迟到了?”
他略显窘迫地点点头,脚下却不敢停。
转过几道弯,那座用青石砌成的古井已在望了。井边几个提水的村妇见他跑来,笑着让出一条路:“慕先生慢着些,可别摔着。”
少年面皮薄,心头不禁涌出几分的羞愧。
离开古井,再往前不远就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私塾,门前的老槐树下,已经聚集了七八个身着褐色布衣的孩童,正你推我搡地玩闹。
小童眼尖,远远瞥见慕廉身影,脆生生嚷道:“呀,先生来啦!”
一时间,院里嬉戏打闹的声响顿时消了。
那些小鬼头一个个慌里慌张地理衣整冠,手忙脚乱地扯平衣角,排得整整齐齐地立在那儿,齐声唱喏道:“先生万福!”个个都装出一副乖觉模样。
慕廉虽年方十六,但在这些孩童面前也要端出几分先生的威仪来,只见他轻咳一声,慢条斯理地整理了下衣襟,抬手推门而入。
那身段举止,倒也有几分夫子的风范。
“都坐下罢。”慕廉走到案前,目光扫过众小童,只见他们乖巧地依次入座,方才还闹腾的院子,此刻静得只剩下几声鸟啼和槐叶沙沙作响。
慕廉捧起案上,书页边角已有些微微泛黄的论语,清了清嗓子,温声道:“今日我们讲君子之道,忠信为本。这是教我们做人要以忠诚信义为根本……”
昔年乱世之中,寻常人家的子弟不是习武便是从军,这读圣贤书的路子,倒是没几个人肯走。
如今天下太平了,这穷乡僻壤的,难得有个识文断字的先生,这些小家伙自是要把握住机会。
廉见众小鬼头聚精会神,继续道:“回想古人教诲,君子修身养性,当以仁义为本。比如我等读书人,当明白勤学苦读不仅能让自己受益,也可造福家人乡里。不似那寻常人家,常以苦农恐吓子弟,说若不读书便做农夫,这却是不妥……”
见小鬼头们懵懂的模样,不由莞尔:“……就如村口老王叔种的菜,虽不起眼,却老实本分,从不掺假,为家中人食上一口白米,诚于家中人,这就是诚信。我们当思量,做人要心存善念,以仁义待人,你们亦应尊重此等人,不然书就白读了。”
他见小鬼头们眼睛一亮,显然是听懂了。
但,一向沉默的李二狗突然举手:“先生,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声音很小,却透着几分执着,慕廉知道,这孩子家境清贫,能来读书全靠自己砍柴换来的束修。
慕廉温和答道:“读书不为富贵,而是要明理通道,就像你们帮家里干活,不是为了要赏赐,而是因为这是对的事情,或为家人、或为邻辈,圣人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的说法却有很多,君子亦能言利,但我们读书不只求功名,更要修身立德,明白为人处世之道理……”
他轻抚案上书卷,接着说:“……待你们学有所成,便可以所学之道理教化他人,让更多人明白善道,到那时,不管你们成材后,是种地经商,还是为官从政,都能做个明事理、懂善道的人,也不枉费了圣贤千年传下的教诲,也好让爹娘脸上有光。”
小童们听得入神,就连顽皮的张小丫也不再打哈欠,认真地在木板上歪歪扭扭地记着笔记……
呱——呱——,嘎——嘎——。
远处的水塘里,青蛙与鸭子此起彼伏地叫着,倒像是在比谁的嗓门儿更大些。
申时日头西斜,私塾门前的老槐树拖出长长的影子。该下课了。
慕廉站在门槛处,瞧那些爹娘们一个个把自家娃儿领走。
张屠户那肥实的身影最是显眼,一边用油光发亮的手帕擦着额头的汗,一边冲着小丫喊:“慢些跑!”可那孩子还是像个小炮仗似的,一头扎进他怀里。
李二狗倒是没人来接,独自背着书囊,规规矩矩地向先生告别。
待到院子里渐渐空了,慕廉才开始收拾书本。几册旧书被他小心地用布包好,这些可都是费了好些功夫才寻来的。
他一边整理,一边想着这些孩子的未来。
这些娃儿倒是个个聪明伶俐,但是要说将来那个成得了大器,还真难说。
想起家中待着的娘亲,这会子定是在屋里跺脚生气,少不得又要数落:“你这孩子,出门也不和娘说一声,自个儿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