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于连之(第2页)
虽然乡村教育的落后并不可能只靠一位有活力的老师就能彻底改变的,但至少可以激发一些真正有天赋的学生,于连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很喜欢韦老师那笑容,与村里人交谈时礼貌且知性的笑,教课文教到情动之处时那种愉快又有些神秘的笑,看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是那种无奈而柔和的笑……这些笑貌中,最让于连之心动的,就是当她看到自己讲的知识终于被学生理解时的笑,那是真正的笑,是纯粹发自内心的笑容。
于连之为了能时常看到那种笑容而努力学习。
有时心里也会暗暗埋怨那些愚笨的同学,怎么教都不会,不能让韦老师露出那种笑容。
老师有时也会生气,也会愤怒——穷乡僻壤里并不是每个学生或家长都是善茬。
她总会选择反抗,村里的一切陋习恶俗都是她反抗的对象,而且总是有办法让事情重回正轨。
小时候的于连之第一次对除了爷爷以外的人产生崇拜之情。
就这样从一年级教到了四年级,于连之可以说是被韦老师一手培养起来的。
他为此感到骄傲,深信老师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他还小,不明白老师那笑容中所蕴含的哀伤,也不知道待在乡村这几年让老师经历了怎样的思考,任何理想在现实的磨损中都会变得微小而可悲。
所以在某一天听到韦老师走了,跟某位官员的儿子去大城市过好日子去了,他并不相信。
村里的老人总用最酸讽的话和最恶毒的猜想来揣摩韦老师的这次离开,完全不提她这几年在乡村小学的贡献。
从那个时候起于连之就对村口老人的闲言碎语感到厌恶。
他始终相信,不论是结婚也好,或是其它什么事情也好,老师的离开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还会再回来,她不可能抛下她的学生。
这样乐观的想法一直持续到了六年级。
年迈的校长向学生们介绍着新来的支教老师——这是韦老师走后来的第五位了。
新老师也满面笑容地做着自我介绍,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无论教得好坏与否,没过几个月这位老师就会离开,带着曾在某某乡下支教的经历去寻求更好的发展。
这本无可厚非,只是于连之对这一套已经看厌了,有时间自我介绍不如直接讲课文。
他望向窗外,此时已是深秋,窗外的世界被涂抹上了一层寂寥的灰黄,稀薄的白云如撕碎的棉絮般零零散散地贴在灰蒙蒙的天上,一排大雁移动着,对地上发生的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河水静了下来,如同一条蓝色的布带;田里的稻子已经被收割大半,只剩下一些秸秆残茬。
这里已经没有任何能让人振奋精神的东西了,树木也显得颓废而僵硬。
这时,一阵秋风吹来,原本死气沉沉的树木一阵颤抖,枯叶便哗哗地落下来。
于连之盯着一片黄叶被风托得很高很高;然后风停了,叶子便依依不舍地缓缓降落,正好落在窗边,碎了。
泪忽然止不住地流下来,怎么擦都擦不尽。
因为他知道,韦老师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可能听他演讲的人并不知道,但于连之确实是按照一种时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的家乡的,所以接下来便提到了离村子最近的小镇,在这里他度过了三年的初中生涯。
一开始的初中生活平淡如水,走二公里的乡路,然后搭乘公交车上学,放学后为了省两块钱的车费而走路回家,等回到家星星和月亮已等候多时了。
学校里他的成绩数一数二,所以老师对他还不错,不过除了和几个同村的玩得比较好之外,也没交到什么朋友。
他见识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倒是比之前多了不少,到的平台大了,见识自然也会多,哪怕只是从农村到小镇。
其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们班的班长,一个胖乎乎的男生。
为何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他是个显眼包。
班上无论任何事情,他都是抢着做的,而且力求做到第一,在老师面前表现。
他也有这个资本,爸爸是镇上的地头蛇,虽然没见做过什么正经生意,但钱从来不缺。
所以当这个男生竞选班长时也没人愿意和他竞争。
他也曾跟同学得意地吹嘘过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花束里悄悄塞了两千块钱。
于连之从来都懒得给老师送花,因为他知道这些花不超过一天就会出现在教学楼后面的垃圾桶里,散发着阵阵花香,想必那两千块钱应该已经及时取出了。
班长的成绩也还不错,但一直被于连之压过一头,所以对其有些敌意。
于连之并不在乎。
PPT到了下一张,一张照片印入眼帘——两栋已经废弃的建筑,建筑中间是荒芜的杂草地和萧瑟的枯木,一个空荡荡的秋千孤零零地绑在两棵树木的枝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