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1页)
可是这孩子自己找人试验番邦传过来的种子成功后,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却丝毫不居功,反倒毫无私心地让他这个父皇承担了这些虚名。
就是在这样矛盾纠结中,康熙度过了这两年。太皇太后病重,他一封又一封的加急信件过去,收到颜鸿已经着手启程回京的消息时,日夜难眠,辗转难安,只盼着自己能够飞到颜鸿身边去的心思,却让康熙明白,原来,所有的挣扎和理由,全不过是借口。
真正的原因,不过是他也如自己的父皇一般,不可救药地将颜鸿放在了最重要的心房。
所以,他才没有在颜鸿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做下的贡献,取得的功劳太大的情况下,还不担心他功高震主,没有想方设法地干脆夺了他的储君之位。甚至,还为他打点照顾。甚至,还下意识地在这两年对胤礽的学业抓紧了许多。
不过是因为那一句如果他的储君之位难稳,希望是由胤礽来接这个太子之位。
康熙不用想都知道颜鸿为何如此,不过是因为两人自幼相依为命,感情笃厚,即便颜鸿失了储君之位,假设是胤礽来接替这位子,定也不会对颜鸿多接近他这个父皇而生出惶恐阻挠的心思来。
“承祜,别来无恙?”
明明心头百转千回,可开口的第一句话却是如此小心翼翼,康熙自己也不由得为自己的小心感到些许气馁。可两年了,两年的时间不长却也不短,康熙也无法确定颜鸿的心思是否始终如初!
☆、52·清康熙10
:清康熙
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的驾崩已经让这个年过得有些凄风楚楚,可正应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俗谚,太子颜鸿的一纸奏折直接让本来压抑的朝堂直接掀起了滔天巨浪。
自古以来,有因为储君失德而被废黜的,却没有一国太子自请下台的。是以,当满载着盛誉归朝的颜鸿本该在享受鲜花盛赞之时,当着满朝文武之面,在朝会时突然上表奏折,言道自身言行品德才能无法承担一国储君之重任,请求圣上另外考虑其他储君人选时,满朝文武瞬间就沸腾了!
这两年颜鸿为天下,为朝堂,为大清所做的一切,文臣武将就算不能历数家珍,也能够言说一二,若说颜鸿的才能品性无法胜任储君之位,那剩下的皇子中,又有谁能够超越的?且不说比过颜鸿,便是寻找一个能够与颜鸿比肩而立的也是艰难。因此,当下便有许多朝臣表示了反对,更是大力劝说,可在康熙的沉默,索额图也选择了摇头示意后,再加上颜鸿的坚持,这场朝会最终还是在没有得出什么确切结论后散朝了。
乾清宫中,康熙望着跪在地上的颜鸿,不由得又想起了时隔两年初次在这间房中再见颜鸿时的感慨。两年前,颜鸿临别前的凿凿言辞犹在耳畔,只以康熙深入骨髓的戒备犹疑又怎么可能会轻易相信少年人心性未定时的话语。那些山盟海誓,甜言蜜语,康熙当年年少意气风发时又何尝未对后宫中的如花美眷们说过。只是,誓言许诺再怎么甜美,也总归是一场风花雪月,最后也不过是如海市蜃楼一般,在利益面前化作一场烟雾。
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颜鸿这雏鹰有了自由展翅的蓝天,在享受过绝对的权力带来的尊荣权力后,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将这些权势拱手让人。一方面,康熙在颜鸿不断成长的同时,内心作为一个父亲骄傲着,甚至因为两人之间突破了伦常的亲密而带着些许难言的信任,可另一方面,作为一国君王,康熙骨子里的多疑戒备又让他对颜鸿的成长不由得忌惮,甚至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安排下了很多后手。如果颜鸿一旦有了什么野望,或者超过了自己的掌控,就能够一举将之拿下。
可今日颜鸿毫无征兆的一纸奏折,却让康熙心中原本已经高高筑起的防御的心墙,轰然崩塌。一方面,作为一个君主,康熙很清晰地知道颜鸿这样一个储君才能够更好地继承他的大清江山,另一方面,私心地,男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的同时,又卑劣地想着满足自己的私欲,既然是颜鸿愿意主动放弃自由高飞的天空,自愿走进他的樊笼的,他为什么不顺着他的心意,直接折掉他的双翼,囚禁在身边,从此叫他只属于自己。
这些纷扰的念头,在看到颜鸿没有半分辩解,只是固执地跪下,一言不发地请求他准许其自请辞去太子之位的奏折后,理智慢慢归拢。闭了闭眼睛,现在还不是时候。如今颜鸿声誉正盛,便是他自己上奏辞去太子之位,可真得让天下百姓知道了,怕是也会疑心是他这个君主不喜而暗地里做了些什么。更何况,胤礽这两年虽然长进不少,却还没有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地步,无论如何,现在的时机都还不合适。
没有人知道这对父子俩在书房中到底谈了什么,只知道,康熙二十六年过去,迎来康熙二十七年之际,颜鸿依旧是大清朝的太子,只是,新年后的朝会上,惠妃所出的胤褆以及同颜鸿一母同胞的嫡二子胤礽也参与到了朝会中,虽然只是旁听为主,并不发表政见,却也让有心人看出了动向。
再加上一则有关颜鸿在外两年因为一场意外而伤了命根子无法传宗接代的小道消息在世家贵族高官之间隐秘地传递开来,大家似乎也因此真得弄明白了为何颜鸿年前那番自请背后的深意。一个无法传宗接代的太子如何让这个王朝传承下去,虽说可以过继子嗣,可现在圣上健在,又有其他兄弟,又不是如前朝落魄到只能够过继子嗣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