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1页)
“如何助我?”转念,他问。“父亲说,明王此前并未过多参与朝局,不免生疏,可以借我多问问他。”她答。“那我要多谢赵太傅了。”他语气中带着些许嘲笑。“父亲并无其他的想法,只觉得,庙堂之高,多一个支柱,总是对这天下万民有益处。”她怕他误会。“如此,更要多谢。”萧清明语气转淡。“如此,明王请便吧。”她并不拦他走。“多谢。”这次是谢她。萧清明转身离开房间。门外丫鬟见明王走远,转身进了房间,关上门。还未等丫鬟开口,赵袭英唤她:“星儿,我累了,你把灯熄了,也睡下吧。”星儿心中疑惑,主子一身的打扮还未拆下,可她并不多问。房中一时无了光,赵袭英并不脱下喜服也不卸下钗環。她把被萧清明放在一旁的盖头拿起,重又自己给自己盖上。然后平身躺下。……从小,父亲对她悉心教导,到了十四五岁,她的文采已经能与年年进京的状元郎一较高下。刚过十六岁,父亲问她,愿不愿学些武略,若是愿意,便请人教他。那一年,易彦十八岁,从边关入京,是禁卫军副将。父亲说,这可是真正身经百战的战士,若是从他身上学不到东西,那大概就是她没有天分了。当时易彦笑笑,躬身对着父亲施礼:“属下不敢。”然后对着袭英说:“大小姐就当是相互请教吧。”他当时身穿铠甲,英姿挺拔,仿佛任谁都不能强迫他折腰,却又温文尔雅。她见惯了文人雅士,可没有人像他一样,气势如虹,坚毅挺拔。从此,他有空便来府上教她练武,也教她兵法。偶尔,他会跟她讲自己在边关的胜利与失败,讲战士们浴血奋战。那时,他眼中含着光芒。她隐隐觉得,这盛安城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牢笼,他更愿意去战场上保家卫国。这一教,便是一年多。突然有一日,他说起要辞行一段时日。她问为何。他对她笑着,说:“我妹妹要成婚了,做哥哥的当然要回去。”“那要恭喜易瑶了。”她常听他提起自己的妹妹,如何招人疼爱。“那你几时才能回来?”她问。此前,他确实也偶尔不来找她,但至多是两三日,大多因公务繁忙。“我告了一个月的假,也想念父母和军中兄弟,所以打算多留几日。”“嗯。”她细细记在心上。待他要离京那日,她去给他送行,在他要出发的时候,她凑到他跟前,递给他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放着两只香囊,一只上面绣着瑶字,另一只,则绣上了彦字。都是她亲手绣上去的。她说:“虽然我未曾见过易瑶,但听你常常说起她,也算是有了缘分。盒子里装了我送给她的新婚礼物。”他接下:“那我一定也给你带回回礼才行。”笑道。后来,她数着日子过了一个月,却并未见他回来。再后来,便是易将军满门被害的消息。消息是父亲告诉她的。父亲说,易彦死了,千真万确。她一时反应不过来,过了半晌,却突然哭着闹着要去边关。直到被父亲一巴掌打醒。那几日,她把自己关在房里。等再走出房门,她去见父亲,只说:“不能让易将军一家死得不明不白。”赵谦看着自己的女儿,久久不言。……几个月后,赵谦把女儿唤到书房,问她:“英儿,圣上准备下旨,赐婚你与明王。不知你心意如何。你……若是不愿答应,为父也会去圣上面前求情。”“父亲,我愿意。”赵袭英并未有半分犹疑。……今日,她成了婚,只身躺在喜房的床上。她双手拿起那张红色盖头,举在自己面前,眼泪顺着脸颊不停落下。她都不知道,他是否知道那个木盒里,放了她亲手绣给他的香囊。遇刺大婚不足一月,明王接旨,去夜延关抵御敌军滋扰。从盛安城北行五百余里,就是与延国相邻的夜延关。延国土地贫瘠,民生艰难。夜延两国曾频频交好,每每又因延国的背信弃义断交。自上次交战已是两年以前,如今,不知为何,延军又频频滋扰北境。那日朝堂之上,太子和煜王及其身后一众势力极力举荐明王前去坐镇战场,圣上没有阻拦的理由,而明王却摆出主动请缨的架势。下朝之后,萧清明对赵袭英说:“我本就想去前方见见世面,若是不曾带过兵打过仗,将来如何能护一方安稳。”赵袭英莞尔,却说这一路上恐怕不只是要去上阵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