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1页)
「王妃是说,太子殿下是着了人的道?」
枇杷多汁清甜,抿一小口,滋味儿叫人浑身都舒坦。越棠眉眼弯弯,一时都顾不上答话。
双成兀自思忖,「也对,太子殿下至鄞州后,赈灾推行得很不顺利,不多久还传出了消息,说太子殿下贪墨赈灾银两。。。。。。太子是储君,往后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哪会贪这点银子!可见有人背后使坏,一边阻止赈灾施行,一边造谣,抹黑太子的名声。」
太子就不贪银子?不见得。但贪得这么明目张胆丶万众瞩目,太子又不是傻子,决计做不出来这种事。
「连奴婢都不信,京中的百官更不会信,可鄞州城饥寒交迫的无辜百姓,却没有精力分辨权贵们的争斗。太子名声这么坏,陛下无法,只能把他撤回来。」
说到这儿,双成重重叹了口气,「就是可惜了王爷。陛下为国运考虑,紧急遣王爷去鄞州把太子替回来,逼得王爷连大婚之礼都没行完。结果到了鄞州,竟遇上暴民动乱,王爷生生就折在了里头,太子殿下也失踪了,至今都没个准话。」
鄞州之乱不成气候,很快被平定,但经此事,朝廷折损了一位亲王丶丢了一位太子,确实是千百年难遇的稀罕事。
事情发生已三月有馀,陛下显然没有放弃,一茬茬的大军不停歇地开进鄞州群山间,搜寻太子的踪迹。
陛下或许爱子心切,不肯接受现实,但京中多数人嘴上不说,实际已不抱期望了。
太子殿下的存在,迅速地被丢进了历史的尘埃。孙贵妃气焰高涨,臣子们有了新的效忠对象,仍在过往流泪伤怀的,只是少数人。
双成便是其中之一,情绪上头,枇杷也不剥了,「咚」一声掷回了铜盘里。
「东宫十率府,江陵府也有数万精锐,王爷怎么能死在那些散兵游勇的手底下?不合情理,也不公平。」
越棠多少也有些惆怅,「哪怕天潢贵胄,也是一样脆弱的血肉之躯。世事无常,可见把握眼前的快乐最重要。」
天色渐晚了,层云翻涌,掩去灿烂的斜晖,只余云边晕染一点金芒。檐下有离群的鸟,急促哀鸣了两声,扑腾着翅膀掠过去,忽然便显得很萧索。
双成凄然侧过头,「王妃您其实也伤心吧。。。。。。」
越棠说不出话,倒不是伤感,而是一片横贯千古丶江山兴亡的苍凉感。胸口郁塞着,深深吸气,忽然眉头却一动。
「咦,好香,晚膳有长公主送的时鲜吧?」说着便起身,佯佯往外间去,也顾不得什么世事沧海桑田了。
另一头,平望的办事效率很高,越棠还在用晚膳,她已经回来复命了。
越棠面对平望,就不如对双成那样随意。她颔了下首,不紧不慢地喝完了最后一碗羹汤,方施施然拈起温吞的巾子,在唇上抹了抹,一边行到外头游廊上。
平望跟上去,压声道:「回禀王妃,奴婢查问过了,那位马奴底细清白,虽然进府时间不长,尚且不到三个月,但办事做活都很尽心,从未出过差错,寻常少言寡语,性情也很安分。自从进王府起,他便不曾出过门,更不曾同京中谁人来往,大抵是无碍的。」
其实相比这些,越棠倒更在乎他叫什么。
「他姓赵,润州人。因为家穷,不曾进学,所以没有正经名字,只说自己在家中行四。」
赵是国姓,全天下有数不清的赵四,如此平平无奇,倒与他显眼的气质很不相符。
平望说:「从前王爷身边有位随从,叫做赵晟,很得王爷信任,也是润州人士。那马奴来王府时,自称是赵晟的亲戚,由他引荐来王府谋一份差使,手上还有赵晟亲笔所写的书信。长史核实过,错不了,这才将他留下了。」
越棠心下了然,「那个赵晟,也跟随王爷去鄞州了?」
「是,鄞州动乱中,王爷身边的近侍一个也没能活下来。。。。。。哦,那马奴刚寻到府上时,身上也带着重伤,修养了一个多月才见好。因无人看顾,便只在马厩里当份下差。」
「都是可怜人,往后照看些吧。」越棠直叹气,「明日去请个郎中替他瞧瞧。」
挺好的小伙子,若坏了品相,那多可惜。
*
转天上,越棠依约赴长公主府。
临出门时,恰好才套了车,伺候的马奴尚未退下,定睛瞧,还挺巧,正是熟面孔。
越棠忽然心念一动,给平望使了个眼色,「让他来御车。」
平望走过去将人拦住,谁知磨磨蹭蹭了半天,竟又独自回来了,一脸的无奈。
「回王妃,他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