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第2页)
与李氏生下一儿两女三个孩子,甚至在婚前有庶长子。
除了李氏,被送进慎刑司林氏也曾被临幸。
先帝独宠董鄂妃是真,可先帝也没忘给皇家开枝散叶,在位十八年,育有十四个子女。
太子随了先帝又如何,该尽本分半点没落下。
太皇太后顾虑,在苏麻喇姑看来,不过是病中多思。
可太皇太后让她在病榻前发了毒誓,苏麻喇姑自然不敢懈怠,人在慈宁宫后罩房修行,眼睛却一直盯着毓庆宫动静。
看着太子大婚,看着太子妃将大哥儿养在身边,拉拢李氏围剿其他妾室。人还没搬过去,已经把撷芳殿牢牢抓在手中。
然后腾出手,借太后势,搅弄后宫风云,让看似报团取暖的四妃各自显露心机,彼此争斗,从中取利。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些都是太皇太后当年在盛京玩过的老套路。
苏麻喇姑再熟悉不过。
太子妃是太皇太后手把手教出来的,熟练掌握一些宫斗老套路并不稀奇。可她居然在婚后劝动太子去修河堤,远离皇权中心,用“远香近臭”的道理,弥补了皇上和太子之间的裂痕,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这个千古难题,太皇太后在世时都没能解决,不然也不会亲手除掉如日中天的摄政王,为先帝腾地方。
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一座山头容不下两只猛虎,就是这个道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一个洪武皇帝,都没能凑出一个顺利继位太子。”
太皇太后派她去摄政王身边的时候,眼中含泪,叹息着说:“更何况是意气风发皇上,与春秋正盛皇父摄政王呢!”
在两虎相争之前,太皇太后果断选择了自己的儿子,独自背负起忘恩负义的名声,把自己关在慈宁宫自苦。
若不是先帝去得早,皇上当时年纪太小,太皇太后压根儿不会走出慈宁宫,出现在朝臣们面前。
不管是君臣还是叔侄,抑或是儿子和情人,豁出去的话,尚且容易取舍,可亲生父子之间的难题,真是无解。
若太子妃能解开这道困扰了太皇太后半辈子的难题,也是太皇太后生前最放心不下的难题,苏麻喇姑觉得即便太子妃被独宠,真到当年董鄂氏程度,也是可以容忍的。
百年之后到了地下,她见到太皇太后也有说辞了。
“皇上那边我来解释,也不拘什么吉日,你等我消息好了。”与石静统一了思想,苏麻喇姑又提要求,“我在北房住惯了,不想住厢房,你干脆在后罩房收拾出两间屋子来。”
“那怎么行?”石静摇头,“后罩房住的全是宫女嬷嬷,临着后身夹巷又吵,您清净惯了怎么能住在那里。”
苏麻喇姑看她一眼:“办完你想办事,还了人情我就走,你还想把我留在毓庆宫不成?”
又笑起来:“你想留,我还不住呢,我得回去呀给太皇太后看屋子。”
两日后,石静带人把苏麻喇姑接到了毓庆宫。老人家在宫里服侍了一辈子,东西却少得可怜,只带了一个贴身宫女,让那宫女背了一只灰扑扑小包袱。
“我以为还要再等几日,没想到您这么快就办妥了。”皇上慧眼如炬,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石静很好奇。
苏麻喇姑呵呵笑道:“你是太皇太后看重人,前几日宫里又出焰口道场那样的事,我说不放心,求了皇上让我搬到毓庆宫住几日,帮着你整顿内务。”
最后几个字故意扬声,恐怕旁人听不见似的。
此时两人才穿过游廊走到后罩房,石静带苏麻喇姑进屋去看,歉意道:“之前以为您爱清净,会住在慈仁宫,没想到您要搬过来,只来得及匆匆把屋子收拾了一遍。”
毓庆宫后罩房原来住着宫女,嬷嬷,听说苏麻喇姑要搬过来住,石静便将原来的住户挪到了东西两边围房,把面阔五间后罩房全都腾出来给苏麻喇姑临时居住。
明间作厅堂,用于会客,次间作卧房,稍间按照苏麻喇姑喜好专门布置了一个小佛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然而最让苏麻喇姑满意不是佛堂,而是卧房:“里外两间都是炕,夏天睡着凉爽,冬天也暖和。”
“怎么慈宁宫后罩房卧房没有炕吗?”清朝的皇宫讲究俭朴,地龙只在主子屋里有,奴才住的地方烧火盆,如果没有炕的话,冬天就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