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页)
李世民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我是说你待霍将军真好,哪像我,一回到长安那个金色宛如鸟笼的家里,面对的是兄弟的闲言猜忌,父亲的不信疏离。
第4章
武德二年三月,定杨可汗刘武周接受宋金刚的建议,联合突厥入侵山西。在刘文静被判处谋逆处死后不久,由齐王李元吉负责镇守的并州抵挡不住刘武周所部的进攻已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李渊先后派遣将领救援并州皆不理想,朝中将军不少,真正能征善战可力挽狂澜的却没几人。
如今唯一有办法解决并州危机的只有秦王李世民,可他才因替刘文静求情触怒了李渊,又气疾复发病情反反覆覆,一直留在西宫养病不出。
更有小道传言,秦王因病导致记忆缺失,连父亲妻子都认不得了。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冒险派他上战场。
正是焦头烂额之际,老丞相裴寂主动请缨,李渊大喜,遂封他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许他便宜行事,率军驰援晋阳。
裴寂主动请命,不是他真正心系并州战事,而是刘文静一案提醒了他。他虽为尚书右仆射,但到底是一介文人,晋阳起兵他是拥立功臣。但与刘文静此后一直效命军中不同,李渊称帝后他一直留守长安,再无军功。
如今天下未定,一切以军事为重,他靠能揣摩李渊心思,与李渊的私交甚好权倾朝野,话语权终是没有掌天下兵权的秦王稳固。
若是秦王再立战功的话,以他重情重义的性格,就算暂时没法为刘文静平反,私下也一定会派人调查刘文静之死到底是谁在大力推波助澜。
裴寂与刘文静素来不合,此案又是裴寂主审,矛头当然直指裴寂。
秦王现在不开口,不代表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咽的下这口气,只要他手中权力越来越大,不愁没有翻手就能搅动风雨的那天。
等到了那一天,安有裴寂好果子吃。
思及此裴寂一身冷汗,连夜写好奏本第二天上朝时借众大臣讨论并州战事的机会请求前往并州。
李渊任人唯亲,也不考虑裴寂一介文人到底适不适合领兵,还真信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那句话,任裴寂为将。
结果可想而知,裴寂一路行军拖拖拉拉,军队达到介休直接被宋金刚的队伍打得大败,连累山西一片土地尽数丢失,最后跟着齐王李元吉一起逃回长安来。
朝中有人上奏劝皇帝处罚败军之将,李渊起先大怒,斥责裴寂并将他下狱,没过几天又把他放出来,更加优待。
至此大臣们也明白了皇帝绝对不会处罚这有杨修揣摩主君心思之能,却无杨修下场的裴寂。
朝中谈论的焦点此刻都放在是否丢弃并州这一途。
有主张放弃,有主张夺回的,一时僵持不下,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不如去问问秦王殿下的意见?
秦王大病一场后深居简出,偶有人会在秘书省遇见他。不过他每次都行色匆匆,一脸生人勿近。
明面上不提,但大臣们心里都跟明镜一样,秦王殿下什么都记不得了,他去秘书省翻遍近年来所藏的记事也想不起半点跟自己有关的,难怪心情越来越差。
事实真是大臣们想得那样么?
显然,不全是。
霍去病确实常去秘书省翻阅藏书卷宗。除了了解他现今所处到底是什么时代,当今天下几何,主要的是想寻找回去的方法。
他旁敲侧击,知道自己所处距离大汉几百年之后,正是陇西李氏刚刚代替了亡国的隋的唐。
当今天下大乱,李唐并未统一九州,当然这跟他关系不大。刘彻豪言要延续千万年的大汉几百年就亡了他也不甚在意。可就在他翻阅前朝史书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他都看不到元狩二年他第二次出征河西以后的事,满篇全是白纸。起初以为是藏书有误的缘故,他派人去街上新买了两本回来,翻开依旧是到了河西之战后就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