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1页)
这次好不容易以太上皇的名义出宫狩猎,惹得魏徵劝谏不成到现在都不肯理他,李世民真要为自己掬一把辛酸泪。
满朝的大臣都落在后边,就刘彻与李世民并辔而行。他也是皇帝没道理换了地方就得屈居人后。何况李世民与霍去病一样称他为姨父,他当然就是李世民的长辈。这位长辈才不管后面那许多人的议论,我行我素的打着马鞭,与李世民聊着他的宏伟版图。
刘彻原是想了解他那一朝之后的事。但李世民的回答到他耳边都成了消音。刚开始还觉奇怪,经过李世民的解释,刘彻明白只要是自己没经历过的。就算是把史书摆在他面前也看不到,别人说的话到耳边也会自动被抹除,一切都像是为了历史进程不被人为改变。
「其实已经算改了吧。」李世民往后看了眼一身玄衣陪在卫青身侧意气风发的霍去病,「毕竟阿鹞还活着。」
刘彻长舒一口气,感叹道:「若不是你,去病就真被我发配去朔方……」讲到这喉头微哽有些说不下去,「你救了他,于我与仲卿有恩,谢谢。」
李世民抿嘴笑了笑,「言重了,阿鹞也一语点醒了我,如果不是他和我那群旧部的话,我现在恐怕已做孤魂野鬼多时了。」
「那时见你搏熊勇武,知你非凡俗之辈,本想授你大将之衔,谁知你竟然跑了。我当时异常恼怒,偏生仲卿与去病迟迟不肯讲明。要不是来了这边知晓真相,大概我心里一直都会有根刺吧。」
见刘彻如此直白明说,以前作为秦王的李世民或许觉得帝王无端猜忌简直荒唐,当了皇帝后他却能感同身受。
多疑是天生伴随着帝王,李世民已经可以算作是皇帝中的异类,贯不喜猜忌他人,也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依旧不免会有错解他意,别有用心挑拨他与臣子之间关系的小人,更何况是刘彻。
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独丶裁专丶制,霸道多疑的君主。以他的用人习惯,功高震主的卫青和霍去病能活到现在足以得见二人在他心中的分量,可他依旧免不了要多心。
总有无数人想看卫霍两家倒台,暗中捣鬼的人时时不少,这让李世民不觉想到再过十几年后的那场弥天大祸。
霍去病如今活着,也不知道会不会被牵连进那场祸事中。李世民沉吟良久,终于还是忍不住委婉提醒道:「您对舅舅和阿鹞的关怀,世民亦感同身受,只是希望您当心身边佞臣。久居高位,难免会挡了一些人的道,人言可畏,说得人多了,也许就信了,信了,就错了。」
刘彻瞟了他一眼,唇边似笑非笑,听出他话里有话。
作为后世之人李世民一定是知道一些事,只不过客观原因下他无法讲明。
刘彻点头道:「我记住了。」
他二人聊了好一会儿,忽然发觉身后人声渐消,回头一看原来所有人都定睛看着他们。
爱八卦是天生的,无论男女老幼,官员亦或白丁。很多人都在好奇猜测刘彻身份,再看看另外两位。毕竟三人都被安排住在宫里,总不会跟陛下是那种关系吧,听称呼好像是亲戚?可也没听说过这三位呀。
气氛一时诡异的静谧。
李世民微微挑眉,想着这群臣子们恐怕又要私下拐着弯来打听,想藉口实在麻烦,何况面对的还是一群人精。
与其苦恼如何解释,不如用最直接的办法转移所有人的注意力。
打定主意拨马回到卫青身旁,他大大方方说道:刘彻刚刚即兴做了一首赋,舅舅没听见实乃生平遗憾,姨父与舅舅关系这样好,不如劝姨父再吟一次,他也好让褚遂良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刘彻一听就知道自己被李世民坑了。不过他作为汉室中最好读书并且文学修养极高的帝王,即兴作赋当然不在话下。
李世民为他打着节拍,听完后由衷称赞此赋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可比汉时的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好上千百倍。
汉时赋最为兴盛,此赋确实做得好,细品遗有汉风。
大臣们纷纷夸赞,刘彻捋须自得。期间又有人起哄,不如陛下也来作诗一首。
众臣皆知李世民喜好书法文学,打仗时也不忘挑灯写诗。这一行人里文学大家很多,大家都会品鉴,若陛下不作诗一首,属实浪费。
李世民一观在人群中不发一言的魏徵,刚刚说了那么多话,这位最常接他话茬的臣子都还不理他,真是个犟脾气。
李世民在心里撇嘴,脸上笑意融融,先唤一声「玄成」然后温言道他今晨隔了老远都能闻见魏徵带来自酿酒的酒香,那不如就把这首诗送给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