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1页)
长得漂亮有什么用,与太子青梅竹马又如何,压根儿不是太子喜欢的类型,嫁进宫也是活受罪。
别说什么出身高贵,石家大姑娘再高贵,还能比先帝的静妃更高贵吗?元后又怎样,还不是说废了就废了,与受宠的董鄂皇贵妃根本没法比。
「掌珠,你没事儿吧,是不是保成欺负你了?」在凉亭坐定之后,荣宪公主关切地问。
石静摇头:「没有,是我的热症犯了,这才打了水净脸消暑。」
荣宪公主哪里肯信,可还是让人端了冰镇绿豆汤给她:「咱们认识多少年了,你在我面前不用替他遮掩,他什么德行我还不知道么!」
「他若是不喜欢你,大可自己去皇上面前说,什么样的指婚退不了。」
说到这里,荣宪公主都有些咬牙切齿了:「可他偏偏要这样,折磨别人也折磨自己,把打小的情分都闹没了!」
临了,叹口气:「也就是你愿意迁就他,换我早闹翻了。」
太后年纪大了,看一会儿赛龙舟便累了。龙舟会结束之后,石静谢绝了荣宪公主的邀请,带着两个妹妹回家。
回到家,继续为嫁妆的事发愁。她以为龙舟会上发生了不愉快的事,胤礽多半不会帮忙,谁知五月底詹事府送了拜帖过来。
递拜帖的人石静刚好认识,是负责詹事府帐房的主事陈典。
胤礽满周岁被立为太子,同时成立詹事府。
詹事府是东宫的僚属,主要负责辅导太子,建制比六部还完整,独立于毓庆宫之外有自己的帐房。
「我之前听太子说,他打算把我的嫁妆以他的名义寄存在内务府,由内务府出面打理,怎么又派了你来?」不是石静不相信陈典,而是她的嫁妆实在不少,且组成复杂,詹事府的帐房人不多,怕他忙不过来。
而且在詹事府供职的官员都是两榜进士出身,文化素养相当高,忽然被派来给她管嫁妆,怕陈典心里不自在。
詹事府里的人员不是胤礽的智囊,就是他的左膀右臂,石静对这些人非常尊重,不愿意用庶务耽误他们办正事。
陈典闻言笑道:「姑娘的嫁妆仍旧送去内务府,我只负责带人与姑娘这边交割。太子说姑娘认识我,交割起来比内务府便宜。」
原来是这样,石静点头,遂安排人与陈典带来的人交割。
就像石静所说,她的嫁妆不仅量大,组成还复杂,交割起来费时费力,不是熟人还真有点麻烦。
长房这边人来人往,一连几日都有人员和财物进出,很快引起了隔壁房头的注意。
当二夫人听说石静似乎在转移嫁妆的时候,气得跑过来找她理论。
「大姑娘这是做什么呢,有事不能等大老爷回来再说吗?」见到来人身上都挂着詹事府的腰牌,二夫人有气也只能憋着,与石静说话都不敢大声。
可话里话外都在提醒,这些物件虽然是她的嫁妆,也是石家的财产,在家主返京之前她无权处置。
反正二夫人只敢打嘴仗,不敢阻拦,石静装听不懂,统统不予理会。
二夫人没办法,搬了二老爷,也就是石静的叔父出来与詹事府的人交涉,得到的回覆简单粗暴:奉命行事。
詹事府奉谁的命,不言自明。
二老爷不敢招惹詹事府的人,又去烦石静。石静还没说什么,陈典抢着接过话茬:「太子爷说了姑娘的嫁妆早晚要抬到夫家,早抬也是抬,晚抬也是抬,早抬早省事。」
这混不吝的强调很像胤礽亲口所说。
「可我们家大姑娘是指婚。」二老爷壮着胆子辩驳,「按宫里的规矩,恐怕不能抬这么多嫁妆过去。」
一百八十抬已经是极限。
这种说法太子也料到了,陈典不慌不忙解释:「太子爷说那不是规矩,是恩典。这样的恩典他想给就有,不想给就没有。」
二老爷:「……」
石静顺着陈典的话,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可怜模样,二老爷也不好再说她什么了。
如果胤礽愿意,他便是这世上最贴心的人,能把你想做的事办得格外妥帖,并且把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
比如延迟她阿玛返京这件事。胤礽完全可以去求皇上,或者直接找兵部的堂官,几句话就能解决。可他既没有去求皇上,也没去找兵部,而是派人去催接任者赶紧上路。
这样一来,不必麻烦皇上,也省了兵部的事,还达到了就地养病,延期回京的目的,同时给她的阿玛树立起以大局为重的良好形象。
真是把什么都考虑到了,比她肚里的蛔虫还要懂她。
再比如这回接手她的嫁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派内务府的人过来,交割之后强行运走。
可胤礽没有这么做。他先是派了詹事府她认识的人过来交割,避免了交割过程中的吃拿卡要,和一些不必要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