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地改革开启(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其次,永佃田制度保证了佃农的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的保障。

相较于原来的佃农,因为地主不能加租,不能改租,故而永佃农的地位大大提高。

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曾为争取永佃权而斗争。

此外,永佃田制度还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毫不夸张地说,永佃田的出现,绝对是封建社会的一大进步。

然而,凡事物极必反。

封建社会总是有一种很神奇的魔力,能将好事,一步步变成坏事。

永佃田的出现,反而大大加快了土地兼并进程,使得土地迅流转到少量大地主手中。

为什么呢?

原因自然是朝廷的赋税制度了。

官员和考取了功名的人等地方豪绅有减免税赋的优待。

于是,很多人干脆将自己的土地无偿转到地方豪绅名下,以此来逃避国家税赋。

他们敢这样做,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永佃田的出现和展。

即在将田地转让出去的时候,先签订契约。

仅将田地的所有权到对方的名下,但往后要永久出租给我,及我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永不改变。

并且约定好田租,永远不能加租。

如此一来,田地的所有者才会放心的将田地转让给别人。

通过使用权分离,赠送出所有权之后,田地的使用权,实际上还在自己手中。

得到田地所有权赠予的豪绅,白白得了一个所有者的名义,能收取极低的田租,也乐得为之。

反正是白送的好处,不要白不要。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因此,类似的转让,大行其道,蔚然成风。

试想,如果没有永佃制度,那民间也就不会有这般“聪明”的操作。

因为没有该制度,则将田地转让出去后,自身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和维护。

谁还敢随便转呢?

好好的一个保护佃农利益的永佃制,就这样变成了一部分人钻空子逃税的手段。

然而,让这些“大聪明”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地主豪绅在获得田地的所有权之后,又怎么会甘心永远只收取极低极少的田租呢?

永佃制的保护也终究是有限。

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经历了几代人之后。

对方总会想尽办法,使当初交出田地的后人,或被动或主动的放弃永佃。

对方毕竟是田地所有权的拥有者,天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何况,他们还是地方上的豪绅,本身的地位就比佃农高得多。

这个游戏玩到后面,大家也终于渐渐看清,玩不下去了。

但那已经是很多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至少,在如今的“大聪明”看来,通过转让所有权,保留使用权,约定只交极低极低的租金,可以完美逃避朝廷税赋,很值得做。

老朱推翻元朝统治后,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土改”。

比如规定,凡是逃往外地的地主,其田地一律收归国有,再平均分配给还在当地的农民。

因为元末战乱频,逃走的人非常多,这一招很有用。

一方面,人逃往外地之后,田地便无人耕种。

如果朝廷不布政策,别人也不敢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