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1页)
几人翻身上了马,汇入喧嚣之中。
——
马车穿过大街小巷,在北三桥一处宅子前停下。
朝廷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获得荫封,有机会参加铨选,但也不是一定能授官,只是给个出身。至于五品以下的,子孙若读书不济,便只能讨其他营生。
赵濯灵的曾祖父官至六品,可惜儿子科举不中,只好举家迁回扬州,靠任上攒下的百亩良田在城郊庄园过活,过了两代,直到赵濯灵高中,才在扬州城里买了套宅院,平时只有一个仆人负责洒扫看管,一个月前赵父赵母收到女儿来信,便先行搬来此处住下。
缰绳一紧,马车停在乌头门前。赵濯灵拦下仆人,亲自下车敲门,她眼睛频闪,手心湿漉漉的,树上蝉鸣更让她心头鼓噪。
没有时间给她整理心情,乌头门很快被拉开,头发花白的老妪看到赵濯灵,一时无言,眸中泛起泪花。
赵濯灵上前一步,未语泪先流,囔囔地叫了声“阿娘”,嘴唇不受控地抽动。
老夫人退了两步,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女儿一遍,嗫嚅道:“怎如此憔悴?”
赵濯灵哽咽道:“路上累的,歇几日便好。”一边说一边用袖口拭泪。
赵母泪如雨下,说不出一个字,拉着她朝正堂去。
一老丈挺直着背,站在大厅中央,神情端肃,但微颤的手出卖了他。
“你母亲这几日一听到叩门声就亲自跑过去开门,总以为是你回来了。”
“阿耶!”赵濯灵快步上前。
赵父握着她的手臂,一点点检视她的脸,“是消瘦不少,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说着也红了眼眶。
待双亲落座,赵濯灵擦了擦眼泪,走到他们正前方跪下,抱拳拱手于胸前,缓缓弯下腰背,低伏下去,肃拜后,老夫妇忙叫女儿起来。
“女儿离家七载,未能侍奉双亲,心中有愧,望大人宽宥。”
赵父摆摆手,起身扶起她,“我们都很好,你不必自责。”
妻子跟了过来,“今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老丈笑,“她要是嫁了人呢?”
赵母一时语塞。
“阿娘,可有吃食?”赵濯灵岔开话题。
“有有有,我叫人端上来。”
——
每隔五日,庄衡当着弘业帝的面把装在木管里的纸卷抽出来,双手奉上,通过观察皇帝脸色的细微变化来判断他的心情并猜测纸卷上的内容。
比如最近,弘业帝的表情越来越复杂,继两个月前将一月一次的送信期改为半月一次后,很快又更为十日一次,比边地的消息递送还要频繁。
弘业帝支着头,指间夹着的笔久久未落,自从看了纸卷,章奏一本也没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