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雨(第1页)
惊蛰的雨丝缠着杏花瓣,扑簌簌打在李锦期肩头。她将额头抵在青石砖上,春寒顺着脊椎往上爬,却冷不过那日阿姊说出的话。
杏花裹着夜雨砸在窗纸上,像是谁把春寒揉碎了泼进来。李锦期跪在青石阶前,肩头落着两瓣被雨水泡胀的残红。她故意挑了惊蛰前夜动身——这个节气总让阿姐犯咳疾,往年此时必要燃一夜安神香的。
"吱呀——"
风突然推开了西厢房的窗,她慌忙把额头抵在沁凉的石砖上。檐角铜铃叮咚作响,正好掩住喉间那声哽咽。三寸厚的梨木门后,李之虞的帕子正在指间寸寸碎裂。
"阿姐风寒才愈,定是睡沉了。。。"李锦期望着窗纸上昏黄的烛晕,对着虚空说话。此刻却像根淬毒的针,字字句句都往心尖最软的肉里扎,万分疼痛,却又万分坚韧:"阿姊,等我把上京的杏花折回来插瓶,给你看。"
李锦期跪在垂花门下重重磕了三个头,青砖上的一点点印迹很快被雨水冲淡。
屋内突然传来什么坠地的闷响。
李锦期猛地攥住行囊系带,指节绷得发白。她想起十二岁那年,年少贪玩享乐,大冬天的,下着鹅毛大雪,她偷溜去城西角边听戏,回来时阿姐也是这样摔了药盏。那日廊下积着没膝的雪,李之虞刚从午间小憩中醒来,得知她不见了后,直接散着发赤脚追出来,喉头的血沫把外斗篷里面的素色中衣领子染得斑斑点点。
"从前年幼不懂事,惹长姐费心劳神。"她突然又磕了个头,青苔混着碎花瓣黏在额前,"此番我离去,还望长姐万分珍重。"
语声戛然而止。有温热的液体顺着鼻梁往下淌,不知是雨是泪。李锦期胡乱用袖子抹了把脸,转身时故意把竹骨伞留在阶前——伞柄上系着新买的安神香囊,混在雨气里泛起淡淡的沉水香。
门轴转动声刺破雨幕的刹那,李之虞的指甲生生抠进了窗棂缝隙。
烛泪在绣绷上积成小小的红珊瑚,映得帕子中央那对杏花愈发惨淡。她看着小妹单薄的背影消失在垂花门,突然咬住帕角发出声幼兽般的呜咽。四年前爹娘就是这样消失在西北风沙里,如今连最后这点暖意都要被王都的夜雨浇透。
"咳咳。。。咳。。。"
喉头腥甜再也压不住,殷红血珠溅上才绣好的杏花蕊。李之虞望着雨帘下、台阶上那柄微微晃动的竹伞,突然想起惊蛰前夜该换窗纱了。往年这时候,锦期总会踩着梯子把茜纱换成更透光的云罗,小小的身子占她满眼,说是要让春阳把药气都晒化。
院墙外忽然传来马蹄踏碎水洼的声响。
李之虞扑到窗前,看见小妹翻飞的衣角正勾住探出墙头的花枝。十四岁的少女在鞍上回头望来,眉眼浸在雨雾里,依稀还是那个举着风车追糖人的小丫头。
"阿姊。。。"
恍惚间似有呼唤随风入窗,李之虞颤抖着伸手去接,却只捧住满掌冰凉的雨。墙头那截花枝"咔嗒"折断,带落数十朵未绽的骨朵,沉沉跌进泥水里。
惊蛰的雨是子时落下的,这一下,便是一宿。
马蹄声碾碎秋雨时,西厢房传来声杜鹃啼血般的咳嗽。李之虞伏在窗边,看着小妹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染血的帕子飘落在砚台里,晕开一片胭脂色的墨。
马背上的少女使劲的擦着眼泪,仿佛有说不尽的委屈事。
我明明都还这般大了,她想,怎么还是这么爱哭呢?
等一切安定后,春风自会给出答案。
五日后,昭唐王都。
朱雀大街的灯火浸在细雨里,像一串将熄未熄的星子。李锦期勒马停在城南当铺前时,檐角铜铃正撞出戌时的第一声清响。
屋檐之下,有个身着单薄的乞丐在瑟瑟发抖,李锦期扫他一眼,这小乞丐年纪不大,浑身肉嘟嘟的,穿的又少,浑身都很脏,风吹斜的雨水打在他身上,他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某处地方,李锦期走过去,留下她的伞,然后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向大理寺。
七日的快马加鞭让李锦期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王都的雨来得又急又猛,她牵着马站在大理寺门前的石狮子下,浑身湿透,马儿也疲惫不堪。
“去去去,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守卫不耐烦地挥手,“要申冤去县衙,这里是大理寺!”李锦期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已经哑得几乎听不见:"我找萧长敬。。。"
"萧大人也是你能见的?"守卫嗤笑,"每天来找萧大人申冤的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你算老几?"
雨越下越大,李锦期感觉浑身发冷。她想着先来找师兄帮忙提供一个落脚点,然后实施她的计划,最后回去黎阳,为长姐清毒续命。可现在,她连门都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