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2页)
张公公等半晌,催问:「萧掌柜怎地说?」
萧任游只得道:「我也有山头,周掌柜百亩,我有千亩。」
张公公问:「在何处哩?」
萧任游猜一个:「北直隶。」一众皆怔,想笑不敢笑。太子朱宁煜自顾吃茶,魏寅馀光暗扫过长公主,见她神情平静,掰着手中珠串。
奎元楼外,已有人传:「薪火庄掌柜说,在北直隶有千亩油茶林。」皆拍手道:「投他准没错。」
一老者冷笑道:「无知鼠辈。油茶树宜植疏松潮透土壤,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喜湿怕涝,乃南方佳木,岂能种到北方去。与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等道理也。」
萧肃康脸色阴沉,不得不道:「五弟勿要信口开河,仔细想过再说。」
萧任游再愚钝,也晓错了,忙道:「方才我说玩笑话,是南直隶。」
萧肃康叱道:「何等场合,岂容儿戏!」
张公公笑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若再相问,还望萧掌柜谨言慎行。」
谢京冷笑道:「既知是何等场合,岂容儿戏,萧大人为何插话?旁的掌柜若说错话,我是否也可提醒?」
徐炳正不语,魏泰道:「不可,不可。」
谢京道:「众位听着,只五位商户掌柜可答,若再有旁人插嘴,当即取消其名,杖责二十,撵出奎元楼。」萧肃康晓他羞辱自己,欲拂袖而去,想想还是忍下。
张公公问秦家油铺及启记灯油铺,仍以桐油种植为主,油茶树附带,实力更逊。
张公公问:「陈娘子的油茶来自何处?是收购所得,还是也有山头。」
林婵道:「我也有山头。」张公公问:「现在何处?」林婵回道:「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常山县冯家镇。」此话一出,如投石问路,亦可谓敲山震虎。
魏泰丶萧肃康脸色微变,乔云云面孔白煞,魏寅俯首紧盯妇人,朱宁煜问:「姑姑可听闻过这常山县冯家镇?」
朱孝德道:「我不知。」
朱宁煜道:「十三年前,白塔寺灯油案,长明灯所用的山茶油,就出自常山县冯家镇。其中牵涉官员甚多,刑得刑,拘得拘,发配得发配,闹得轰烈,也自那后,禁了山茶油,以桐油替代,延续至今。不曾想,这场山茶油佥商招会,常山县冯家镇重卷而来,倒是巧了,姑姑深谙佛法,其中可有甚说法?」
朱孝德淡道:「一切皆有因果,万事皆有定数。世间万物,皆由因缘离散而灭,因缘和合而生。」
朱宁煜颌首道:「我解知为,所谓的因果定数,如四季轮回,春种秋收,皆有其时,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只是不知,十三年前的灯油案,种的是善果,还是恶果?」
朱孝德道:「那要问你的父皇了。」
朱宁煜朝魏寅道:「你去告知魏公公,姑姑与我皆好奇,这陈娘子是何许人,想个法揭了她面具,一睹其真面目。」
朱孝德道:「莫要提我。」魏寅应诺退下。
张公公朝南向坐的官员问:「常山茶园乃官营之所,何时归了油户?请大人解惑。」
林婵这才知,与萧肃康同坐的两位红袍官儿,一位是户部尚书沈庭,一位是工部侍郎房春鸣。他二人道:「八年前便撤了官营。」
张公公问:「陈娘子,你那油茶林又有几亩?」
林婵道:「不敢妄大,千亩总有。」一众皆惊。
房春鸣不信道:「陈娘子勿要信口开河,我旁处不知,常山冯家镇茶园倒是知之甚详,去过数次督查,也就百亩,树农懒惰成性,不事稼穑,终成废园,正因如此,才撤了官营,何时成就千亩?你倒是说个明白。」
林婵道:「大人有所不知,官家撤出后,茶树尽毁,冯家镇镇民世代以山茶油为生,官府一走,民不聊生。我夫君本就行商之人,恰路过那处,想往日繁盛之景,如今满目疮痍,不胜唏嘘。是以自掏银两,购置油茶树籽洒种,雇镇民精心栽培,油茶树长势缓慢,用足八年,终成千亩,漫山遍野,郁翠葱笼,去年冬至后采摘,每亩收百斤油茶籽,再榨籽窨清,五斤出油一斤,窖藏在库,满满当当,正愁如何出售,忽闻皇上下旨,太庙皇寺启用山茶油点亮长明灯,真乃喜从天降,苍天不负有心人。」
众人听得动容:「倒是好命!」
奎元楼外,已有人传:「百门油铺陈娘子说,在常山县冯家镇有千亩茶园,去年喜获丰收,窖藏上万斤鲜茶油,足够京城的寺庙所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