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第2页)
骨点了点头,今天她的工作就是在这做监工,顺便记录数据。
寒枝又叫了几个人,每人一片区域,去询问那些人的名字。
她自己今天的工作就是登记这些人的身份,然后找个东西给每个人制作身份牌。
纸张的制造该提上日程了,她手上那点纸的存货马上告急,之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纸,不做不行。
但人手是个大问题,雇工们要开荒,族人要准备在附近找个合适的地方打井。
十亩农田的灌溉,靠人力从远处运水,实在是浪费效率,不如就地打井。
实在是附近连条小河流都没有,不然寒枝就把水车造出来了。
最近的一条河,也要走上半天的时间,想把水引过来,只能靠人工开沟渠,比打井还费人力。
不过打井的具体位置,估计得靠试错,水井选址这个她是真不会,只是仰赖于看过的杂书多,记住了几句口诀而已。
什么两山夹一沟,沟岩有水流;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湾对湾,水不干;什么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这个撮箕地其实就是四周被山丘或者高地环绕,地势比较低,中间凹陷,形成一个类似撮箕的开口,撮箕就是扫地以后用来铲垃圾的铲子。
盐碱地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降水量集中又蒸大,所以盐分才会往地表聚集。本地这一片盐碱地的地势又很符合撮箕地的描述,在这一片打个出水井,应该不会太难。
打井是智慧和力气结合的活,只要有人,十米内的井一把蝴蝶椎就可以搞定。但如果是想要深一点,比如2-3米的话,那就要用更多工具了。
不过井深的好处也很明显,二十多米的水井,就足够半个村的人用水了,水量多还不容易枯竭。
灌溉肯定是要往深了打的,寒枝得边打边回忆小时候家里那些工匠来打水井的时候都干了哪些活。
不光要打水井,还要想办法把水井里的水弄上来用于灌溉。靠人用陶罐提水灌溉,那要忙到哪年去?
这个汲水工具她手里也有之前做好的模型,那就是世界上出现最早,使用历史也最久,夏国古代劳动人民明的一种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
不光能灌溉,还能用来排涝。盐碱地的地势凹陷,下大雨的时候势必会积水,靠人工挖沟渠虽然也能排水,但夏天的滂沱暴雨可不会有商有量的沿着你挖好的沟往外排水,而是更有可能直接冲垮沟渠,肆意奔流。
万一生这种事,少不了人工干预排涝。
龙骨车既能从井中汲水灌溉,又能协助排涝,功能十分全面。
而它使用的历史之久,久到汉时就已经出现,一直到寒枝小时候,村里都还有人用这种龙骨车从河里汲水浇菜园。
近两千年的使用时间,直到被抽水泵顶替为止。
saqu。。sa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