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校园生产基地(第1页)
会议结束后,小北拉住沈言:"我还是觉得你太急了点。创业哪有那么容易,投资那么多钱,万一出问题呢?"
沈言笑了笑:"小北,在商业世界里,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已经看到竞争对手在崛起,如果不迅速扩大规模,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当然,我理解你对'温度'的坚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保留夜市摊位。"
小北点点头,但眼中仍带着忧虑:"希望你是对的。"
"我必须抓住市场机会。"沈言拍拍她的肩膀,语气坚定,"创业不进则退,看看那些曾经在夜市风光过的小摊,有几个能存活超过三年?我们不扩张,等别人大规模生产时,我们就会被挤出市场。"
小北点点头,但眼中仍带着忧虑:"希望你是对的。"
沈言看着小北离去的背影,表情略显复杂。他清楚小北担心的不只是生意问题,还有他们最初的创业初心——那种亲力亲为、与顾客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受。这不是能用数据衡量的,却是让许多回头客记住"解压先生"的关键。如何在规模化的同时保持产品的独特个性和服务质量,这个问题远比解决资金和产能更为棘手。
两周后,小南的创业园申请获得批准,沈言立刻在校内创业园租下了一间小型工作室,月租金只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小南负责设备调试和招募学生兼职,陆羽则设计了一套简化但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沈言走在校园里,看着年轻的学生们,突然有了新的灵感------为什么不把这些大学生也变成他们的客户和流量来源?他很快制定了一个校园营销计划,打算利用小南的关系网在各大高校推广"解压先生"。
"小南,这地方真不错!"沈言看着明亮整洁的空间,满意地点点头,同时脑中已经开始计算如何最大化这片空间的产能。
"学校对创业项目还挺支持的,"小南笑着说,"而且我认识的几个同学都挺感兴趣,说下课就能过来帮忙,正好课余挣点零花钱。"
两天后,沈言已经开始实施他的计划。首先是夜市摊位的人员调整——他通过小南介绍招到了两名同校学生,小杨和小梅,准备接替小南的工作。
"记住,面条下锅后煮三分钟,刚好劲道,过了就软了。"小北对小杨强调,语气不容置疑,"咱们的回头客就认这口感。"
"明白,北姐!"小杨认真点头,手上动作麻利地准备着配料。
"还有解压玩具的成型温度,每种材料都不一样,这张表上都标注清楚了。"沈言对小梅说,指着自己整理的参数表,"即使只差两度,成品手感也会完全不同。"
小梅拿出笔记本记录着:"沈哥,这个我得多练习几次才能掌握。"
沈言点点头:"没关系,前几天我会在这边盯着,等你们熟悉了,我就主要去校园基地那边。"他转向小北,"之后夜市这边就主要靠你带他们了,我每周会抽三个晚上过来,一方面跟老顾客保持联系,一方面看看运营情况。"
小北表情严肃地点头:"放心吧,我保证把他们训练成能独当一面的好手。不过,你得给我们足够的产品供应,可别光顾着批发业务啊。"
"这个我心里有数,"沈言笑着回应,"夜市是品牌展示窗口,也是直接接触顾客的重要渠道,不会放松的。"
沈言则负责教导小梅如何操作3D打印机和处理解压玩具的成型工作:"这台机器的温度调节很关键,调高两度,产品就会变软,调低两度,就会太硬脆。以后生产基地那边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但你在这边也要掌握基本操作。"
沈言看着眼前忙碌的场景,扫了一眼手机上新增的订单数据。一切都在朝着计划中的方向发展——校园生产基地已经开始运作,批发渠道正在建立,而夜市摊位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经营态势。
这是个开始,而非终点。沈言明白,前方的路还很长,但第一步已经迈出。
沈言站在大学创业园的工作室门口,环顾四周。窗外是朝气蓬勃的校园,室内是忙碌运转的打印机。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市场机会和数据支持让他充满信心。
当夜幕降临,他回到夜市摊位,看着小北为顾客煮面,新招的小杨和小梅忙前忙后,陆羽在一旁记录数据,而小南已经回学校准备明天的考试。这幅画面让他思考着如何在规模化扩张的同时保留这份真实的温度。
"怎么样,新帮手还顶用不?"沈言走到小北身边问道。尽管自己现在主要精力放在批发业务和校园生产基地上,但他仍然保持每周几次到夜市摊位的习惯。
小北边煮面边回答:"还成吧,虽然没小南麻利,但比我想的强。"她顿了顿,"诶,沈哥,你说咱们这样能行吗?规模扩张这么快,会不会有风险?现在你主要在那边忙,这边就我带着两个新人,压力还是有点大。"
沈言拍拍她的肩膀:"商业就是在风险中寻找机会。数据显示,我们这个月的订单量已经是上个月的三倍,利润率提高了15%。不过你说的'温度',确实是我们需要保留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他停顿了一下,"我知道现在工作分配上你压力比较大,下周我会再招两个兼职,再过一个月,如果运转顺利,我打算招一个全职店员专门负责夜市这边的日常管理,这样你就能轻松些。"
小北脸上露出些许释然:"那就好。咱们摊位的招牌,多少还是靠你这张脸,你要是完全不来了,老主顾该念叨了。"
沈言笑了:"放心,我每周保证来三天。创业是咱们一起的事,我不会撒手不管的。"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许,这正是我未来需要思考的方向------如何在追求流量和增长的同时,不丢失产品和服务的温度,如何在工作分配上既能专注规模化又不忽视原有的业务基础。这条商业之路,远比我在大厂里学到的更为复杂,也更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