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竞争对手的出现(第2页)
"情况不太妙,"小文汇报道,"竞争摊位已经增加到五个,形成了'解压玩具一条街'的态势。我们的销量下滑了30%。"
"我们的老顾客中有近一半去尝试了其他摊位的产品,"小李补充道,"主要原因是价格优势。"
小北挺直腰板:"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改进面食品种,推出解压玩具+面食的套餐优惠。我们的面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帮我们留住老顾客。"
沈言点点头,快速在平板上记下这个点子并做了标记:"这是个增加差异化的好思路。但要看数据支持,我们需要测试一下这种组合的转化率。"
小南思考片刻后说:"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改进一下产品外观,添加一些独特的纹理或标志,让顾客一眼就能认出是我们的产品。另外,我可以优化一下材料配方,让手感更好,这些小改进成本不高,但能让我们的产品更与众不同。"
沈言眼前一亮:"这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二代产品,打造爆款的机会。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做预热,制造一波新的流量高峰。"
陆羽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我们转型的信号。与其在夜市摊位苦苦挣扎,不如考虑彭总的提议,走规模化生产路线。我做了一些初步测算,如果我们能降低生产成本,即使以批发价出售,利润总额也会超过现在的夜市销售。"
沈言迅速计算了一下数字,点头表示赞同:"这正是我的想法。如果我们接受彭总的订单,光是第一批货款就能解决我们扩产的启动资金问题。而且批量生产能大幅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我们的利润率。"
"但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已经建立的直接客户关系,"小北反驳道,"那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商业发展总是要有所取舍,"沈言说,语气中带着创业者的决断,"从手工艺人转型为企业家,这是必经之路。我们不能因为情感因素而错过扩大规模的机会。"
小北明显不满,但沈言已经拿出了一份简单的计算结果:"你看这个数据,我算了一下不同选择的结果。如果我们继续在夜市摆摊,三个月后收入最多只能增加三成;但如果接受彭总的批发订单,三个月后我们能赚到现在的三倍多。差别太大了。"
陆羽显然认同沈言的分析,而小北和小南则面面相觑,显得有些担忧。
扩大生产的讨论
"我想问问大家对扩大生产的具体方案,"沈言说,"因为不管是继续摆摊还是接批发单,咱们这四台打印机肯定是不够使的。"
陆羽立刻拿出了一份文件:"我做了一些调研,如果要建立一个小型打印农场,大约需要20台打印机,加上场地租金、人工成本等,初期投资在15万左右。"
"十五万?"小北瞪大眼睛,"哎呦喂,这也太多了吧!咱们哪来这么多钱啊?"
沈言却显得很兴奋:"这正是我们做大一点的机会!其实我已经攒了一些钱,再加上彭总说如果我们价格合适,他可以多下点单,我想办法跟银行申请个小额创业贷款,凑一凑应该能搞定。"
小南也皱起了眉头,但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其实。。。我们可以考虑在学校里找地方。"
所有人都转向他。
小南继续道:"下周开学了,我得回学校上课。我们学校创业园有些空间对学生创业项目租金很便宜,如果能申请下来,可能一个月就几百块。"
"啊?你要开学了?"小北突然反应过来,"那夜市这边咋整?就我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姐,你也知道我不能老请假啊,"小南解释道,"上学才是正经事。不过如果咱们在学校附近弄个小作坊,我课余时间还能帮着看着点。"
沈言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我们可以大幅降低场地成本,还能招募一些学生做兼职,人力成本也会更低。这样投资回报周期就能缩短,资金压力也会小很多。"
小北叹了口气:"那我得找两个能干的帮手了,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这钱投进去,多久能回本啊?"沈言转向陆羽,眼中带着期待。
"照现在的行情,差不多半年到八个月能把本钱赚回来,"陆羽思考着回答,"当然得有稳定的订单才行。要是能在小南学校那边找到便宜场地,可能四五个月就能回本了。"
沈言点点头,快速在平板上做着计算:"我们可以预留一部分产能继续供应夜市摊位,大部分转向批发渠道。这样既能保持品牌曝光,又能实现规模化增长。"
"我想亲自去看看。在拍板前,我得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小南,你下周带我去学校转转?"
"没问题!"小南爽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