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现金奖励(第1页)
“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有如此显著的改变!那这个肥料生产起来困难吗?能不能大批量生产?”祁书记急切地追问,眼神中满是期待。
“可以的,制作肥料的材料都很常见,只要精准把控好配比就行。”王清语气笃定,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好好好!有文化、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就是不一样。这段时间你们加把劲,尽快把大河村周边荒地的土质都改善好,争取让村民赶上种一季农作物。我回去后马上向县里申报。你们对荒地土质改善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会在全公社进行表扬,并且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祁书记言辞恳切,对两人的努力与成果给予了高度认可。
“谢谢祁书记的肯定。我们的初衷就是想让村民能吃饱饭。”李芷若眼神真挚,话语中满是质朴的情感。
祁书记越说越激动:“下乡知青要是都有你们这样的思想觉悟就好了。我回去就申请让县里拨款,在公社组建肥料厂,大批量生产这种肥料,不仅能造福全县,要是效果好,甚至可以推广到全国。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县里肯定也会大力支持。”
周青山在一旁感慨道:“我们农民没啥别的本事,就会种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就盼着能填饱肚子。这下荒地也能种农作物,还有收成,大家终于不用饿肚子了。”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困难时期,如果这种肥料能在全国推广,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短缺问题。”祁书记语重心长,言语间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领导们看完荒地情况后,便匆匆赶回公社,去筹备后续事宜了。
大河村周边荒地众多,对肥料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增,仅靠李芷若和王清两人显然无法完成。
“村长,要不安排知青们帮我们一起制作肥料吧,这样荒地能更早改善完。”李芷若向村长提出了建议。
村长思索片刻,点头同意:“可以!从明天开始,所有知青听从你们俩的安排,全力配合制作肥料。每天给大家计满工分。”
“谢谢村长!我们之前做实验还剩下一些肥料,大概能用来改善五亩左右的土地。”王清接着说道,“要不村长您先安排人去开荒,把这些肥料撒上?”
“好!明早让王队长来找你们拿肥料。”说完,村长便急忙去找王队长商量开荒的事情。
这段时间,江艳红的伤终于养好了,清晨便随着大家一起上工。历经诸多磨难后,她变得踏实肯干,不再像从前那般满腹牢骚,默默听从安排,认真干着农活。
……
京市XX军区大院,陈奶奶看着岗亭小谢刚送到家的包裹,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黑省?这肯定是明泽对象寄过来的。”
“明泽对象在乡下够辛苦的了,怎么还给我们寄这么多东西?”陈妈妈从楼上快步走下来,赶忙上前拆开包裹。
“干蘑菇、干木耳、榛子、松子……全是山货。这些在供销社可难得一见,妈,今天咱们泡点蘑菇煮鸡汤,您不是最爱喝了嘛。”陈妈妈一边翻看着包裹里的东西,一边兴奋地说道。
陈奶奶笑容满面,高兴地回应:“好!你安排吧,我们就等着享受了。芷若这孩子真有心,估计费了不少劲才换到这么多山货,肯定花了不少钱。”
“最下面还有一封信,是芷若写的。她在信里谢谢我们给她寄的零食和营养品,说这些山货是找村民换的,还让我们告诉她喜欢什么,下次多换点。信里还说她在乡下一切都好,让我们别担心。”陈妈妈一边看信,一边把内容念给陈奶奶听。
陈奶奶听后,不住点头:“是个好孩子,让明泽加把劲,早点把我孙媳妇娶回家。”
与此同时,陈明泽也收到了李芷若寄来的信,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信揣进兜里,满脸笑意地往宿舍走去,那笑容灿烂得如同春日暖阳。
李芷若在信中跟他分享了自己的近况,提到收到他家人寄的包裹,还讲了江艳红的遭遇。
当然,和陈明泽写信一样,字里行间的思念是重点,只是李芷若表达得更为含蓄委婉。
陈明泽把信反复看了好几遍,才小心翼翼地收到柜子里放好。接着,他又拿出信纸开始写信,这次还附上了汇款单。因为陈明泽刚发了工资,他拿出一半寄给李芷若。
……
经过半个月紧锣密鼓的忙碌,知青们终于完成了大河村周边荒地所需肥料的制作。
剩下的就由王队长安排人员,去已经开垦好的地里撒肥了。一周后,王清会去检测土壤情况。
此时,县里已经同意公社组建肥料厂,专项款也顺利拨了下来。现在,公社上下都在热火朝天地忙着选址建厂。
当然,祁书记承诺的奖励也如期发放,李芷若和王清每人获得了5张大团结的现金奖励。两人欣喜若狂,这是他们日夜辛勤研究的成果,也是领导对他们的高度肯定。
“王知青,公社肥料厂建好后,你要去厂里上班吗?”刘建国好奇地问道。
“我不会去厂里上班。等厂建好后,我把肥料配比告诉厂里的技术人员就行。不过,如果你们谁想去,可以报名,到时候肯定会公开招考。你们都参与过肥料的制作,有经验,肯定会被优先招录。”王清耐心地向大家解释着。
“李知青呢,你去厂里上班吗?”张晓梅转头问李芷若。
“我也不去。我喜欢研究植物,乡下对我来说更合适。虽然上工辛苦些,但我真的挺喜欢大河村的。”李芷若微笑着回答,眼神中透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其实大河村比起其他下乡的村子,确实算好的。村民大多都很和善,村长也公平公正,从不歧视知青。”刘建国客观地评价道。
李芷若接着说:“大家可以好好想想,是选择去考肥料厂,还是留在大河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