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以工代赈(第1页)
李世民接过账册与户籍簿,暗自庆幸此前在李伯阳处见过类似的表格与数字。若不然,面对这满纸繁杂,怕是要当场出糗。
李世民的目光在账簿上缓缓扫过,上面满是工钱、工坊造价、奖金以及善济堂的支出明细。
看到此处,李世民心中已明白大半。交回县衙的税款,一部分用于支付工人薪酬,一大部分投入工坊扩建、产能提升,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筹建善济堂。
这善济堂与朝廷开办的养病坊类似,主要收留孤寡老人和孤儿。
只是待翻至后页,一项“研究院”的支出映入眼帘,他不禁面露疑惑,抬眸看向苏策,开口问道:“这账簿里提及的研究院,是个什么所在?”
苏策也是没想到李二会微服私访,也没时间做什么假账不假账的,于是便直接呈上了真实账簿。
但他心里清楚,有些事终究是瞒不住的,于是坦然答道:“启禀陛下,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由臣招募诸多工匠,专门致力于改良我大唐的兵器,同时也负责研发类似肥皂这类生活用品,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
李世民一听就明白了,这不就类似军器监的职责吗?当下心中不悦,沉声道:“朝廷早有专门的研制机构,你却要另起炉灶,增设一个机构,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还是说,你打着这个旗号,妄图从中贪污牟利?”
苏策苦笑:“陛下明察,这研究院极为耗时耗力。研究不仅需要高价聘请能工巧匠,提供专门的场所,还会消耗大量物资,而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可朝廷批下的款项,实在是杯水车薪。”
李世民目光审视,语气中带着疑惑:“如今朝廷所用兵器,已然堪用,为何卿仍执意改良?这似乎并非你职责所在。”
苏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反问李世民:“陛下可知,之前的蓝田是何等模样?”
李世民知道他话中有深意,示意他继续说。
“贞观七年,臣有幸考中进士,可家中贫寒,既无钱财打点,又无显贵撑腰,只能被派到蓝田这穷苦之地。”苏策苦笑着继续道,“到了蓝田才知当官的艰难。且不说臣那微薄俸禄,整个县衙甚至连吏员俸禄都难以支付,就连我这管家。”
他指了指福伯,“福伯跟随我来此担任管家,可我却无力支付他俸禄。”
苏策摇摇头:“这些暂且不提,既然领了朝廷俸禄,就该尽心尽力。可这蓝田县内忧外患不断。贞观八年,河南道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滋生出大量山贼、水盗。他们在蓝田周边劫掠百姓、客商,最猖獗时,竟阻断了蓝田与外界通道。”
“后来臣带人剿匪,却发现那伙土匪的兵器比官军还精良,不少人手持横刀、陌刀,还有人配备了弓箭!”
“我军吃了大亏,就连那时我府上衙役都死了不少。自那以后,臣便下令建立研究院。臣不为别的,只为手下人剿匪时,能少些伤亡。”
李世民闻言动容:“没想到蓝田竟如此艰难,那你为何不去折冲府调兵?”
“回陛下的话。”苏策苦笑,“臣不过是小小县令,哪有能力调动折冲府官军?”
李泰这时冷冷插话:“听闻你研制出火药,还将其应用于兵器,为何不上交朝廷?说,你是不是心怀不轨!”
苏策本不想理会他,但为打消李世民顾虑,只好继续解释:“回陛下,此等火药,乃是由硫磺、硝石等易燃物混合而成,稳定性极差。昨日陛下也看到了,此火药尚有诸多缺陷,存在不少隐患。若贸然上缴朝廷,一旦发生走火事故,臣如何担责?”
以上皆是苏策于牢中便已想好的说辞,他声泪俱下,句句好似发自肺腑。
在李世民听来,句句诚恳。他点点头:“你也算用心良苦,不过朕还是要问清楚,你建这么多新工坊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