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六章 边界交锋系统与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清晨五点,江南大厦灯火未灭,灰域主控系统后台仍在持续处理北方S31平台反馈后的结构稳定性修复任务。

秦川坐在操作台前,一夜未眠。

行为逆流预警系统已经建立,但关于系统信任边界的质疑仍在不断加剧。

三十六家国际平台联合提出建议,要求灰域公开评分模型核心参数中的“主观判断项”,明确系统在处理边缘行为、模糊事件、群体情绪波动时所采用的逻辑依据。

他们想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

这是系统走向制度后所必须面对的第一道深沟。

人类社会能够接受评分的存在,却未必愿意交出判断的权力。

上午十点,秦川准时出现在联合治理协调组织会场。

这是一场他亲自要求面对面的交流。

会议厅内坐满各方代表,来自二十三个国家、十二个区域组织以及五个跨平台信用管理联盟。

主持人开场语刚落,一位来自M国的数据治理顾问便站起质问。

“你们的评分系统是否保留有情绪判断项?”

“是否存在人工干预机制?”

“灰域是否将未来的人类行为标签定义为不被申诉的机器事实?”

三个问题连珠而出,句句直击核心。

秦川静静听完,未急于回应。

他将面前那份翻译稿推到一边,缓缓起身。

“灰域评分系统的行为模型,是基于你们行为本身生成的。”

“我们不判断情绪,我们判断结果。”

“我们不决定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我们只记录你是否履行了承诺。”

他语气平稳,却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分量。

对方沉默片刻,又追问。

“那如果行为和动机产生分歧呢?”

“你们会把那个‘不合群但守规矩’的人,判定为高评分,还是低评分?”

这是制度语境下的哲学问题。

秦川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从身后取出一份新的评分模型迭代提案。

这是一份尚未公开的结构补丁。

名称为“灰域评价适配器第二级模块”。

该模块首次引入“个体行为长期趋势项”与“非标准路径行为容差项”。

简单来说,系统不再只依据当下行为评分,而开始容纳“时间”与“例外”这两个变量。

行为一致性更高的个体将获得“延迟判断权”。

群体中出现的异质行为不再立即降权,而进入“路径冷视区”。

秦川放下文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