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驱逐出境蜂群式智能阵列控制系统(第2页)
说到最后,冯宁川下意识的压低了声音。
林远双眼一亮,毫不犹豫的给出了答案:“老师,我要一个机会。”
冯宁川欣慰一笑,他的判断没错,自己这个得意门生果然没那么短视。
“说说,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林远打开自己笔记上另一个软件:周髀。
“老师,这是我选择不读研究生的主要原因,我想自己做点事情。”
“其实除了梦溪,我还做了一个软件。”
“不过不同于梦溪是一个工业软件平台,梦溪则是一个集控制、开发、管理于一体的平台。”
“目前通过梦溪平台,我开发出了第一个程序,叫做蜂群式智能阵列控制系统。”
“这个系统是用在无人机上的,我主要是想做高科技的无人设备。”
说着,林远就调出了自己在设计这款软件时梳理思维逻辑用的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里,整个蜂群式智能阵列控制系统分为2个大模块。
第一个是蜂群式的阵列控制模块。
第二个是智能控制模块。
其中蜂群式阵列控制模块又由若干个子模块组成。
在传统的系统和控制上,无论是什么设备或者系统,往往都是由一个神经中枢和下面无数执行单位组成。
放在电脑上来说,是由CPU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桥接芯片把CPU处理过的数据发送到各个分系统。
另一个与之相反的,就是华国部队的运行逻辑:在部队,哪怕是在最基层,也是由指挥单位发布命令,然后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反馈的个体,就是每一个接受命令的人。
也就是说,每一个独立的单位都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而林远所想的和设计的程序,就是追求这样的效果。
为了实现阵列控制,在设计阶段林远想着把处理事件进行分摊。
分摊计算与处理中心,不再由单一的某一个无人机进行计算和反馈,而是把计算单元分布到所有无人机里。
最终在核心的后方的控制中心负责命令的发布和效果验收。
这样的话,就对无人机本身有了要求。
不仅仅是内置芯片本身的要求,还有底层系统上的要求。
至于智能控制模块,那就没什么捷径了,就是硬写。
循环嵌套逻辑,智能处理逻辑这两个逻辑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
好在这只是最基本的智能程序,不存在多大的数据处理需求,所以不需要大数据分发模块和处理模块。
听到这里,冯宁川眉头一挑:“智能模块,你以后想搞人工智能?”
对于自己的老师冯宁川知道人工智能林远一点也不奇怪。
上世纪的1978年张钹投入了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域,后来更是领衔成立了国内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更是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
如果说张钹很多人不知道,那与他一同奋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伙伴之一在国内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叫:钱学森。
由此可见国内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其实是很早的。
现在林远觉得时机成熟了,所以他也想慢慢涉足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