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10 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整整八排马栏,匹匹毛色油亮,正精神抖擞地踢踏着前蹄。

最边上那匹黑马突然仰头嘶鸣,声音洪亮得震落屋檐几片碎瓦。浔阳秋忍不住笑了:“好个‘病马’。。。。。。”

他正想凑近细看,忽然听见马场大门方向传来车轮声。浔阳秋一个闪身躲到立柱后,只见几辆蒙着油布的马车缓缓驶入,车辙在泥地上压出深深的痕迹。

“快卸货!”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浔阳秋眯起眼睛——正是赵浩广的小舅子王德海。几个伙计掀开油布,露出下面捆扎整齐的麻袋,袋子上赫然印着“军粮”二字。

黑马又嘶鸣一声,这次像是警告。

浔阳秋悄悄后退,身影很快隐没在夜色中。月光照在马场中央的水槽上,水面晃动着细碎的银光,映出远处城楼的轮廓。

夜色沉沉,君潋台的书房里烛火通明。浔阳秋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带进一阵夜风,吹得案几上的烛火摇晃不定。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衣袍下摆还沾着几根马场的干草。

“王爷。”浔阳秋拱手行礼,声音有些沙哑。他这一路疾驰回来,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谢罕正伏案批阅文书,闻言抬头,将手中的狼毫搁在笔山上。墨汁顺着笔尖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黑渍:“查清楚了?”

“黑水马场确实多出八百余匹战马。”浔阳秋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叠的纸,纸张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密密麻麻记着马匹的花色与特征,“更蹊跷的是——”他顿了顿,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属下亲眼看见王德海往马场运送军粮。”

谢罕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节奏平稳得可怕:“北境局势紧张,军粮就是将士们的命。”他的声音很轻,却像淬了冰,“若真打起来,少了这批粮。。。。。。”

书房里一时寂静无比。浔阳秋能听见自己急促的心跳声,还有烛芯燃烧时细微的噼啪声。窗外,一只夜莺在枝头啼叫了两声,又归于寂静。

“没想到岭南粮仓也烂透了。”谢罕突然将茶盏重重搁下,茶水溅湿了案上的军报,“马匹、银钱、军粮,他们这是要——”

“库部司也有问题?”浔阳秋敏锐地接上话头。

谢罕突然站起身,衣袍带起的风让烛火又是一阵摇晃。他走到多宝阁前,拿起一个青铜马摆件在手中把玩:“王德海掌马政,赵浩广控茶税,现在连岭南的粮道都。。。”手指用力到发白,“赵相的手,伸得太长了。”

烛火突然爆了个灯花,映得谢罕半边脸阴晴不定。他转身将青铜马重重按在案上:“军粮之事刻不容缓,你明日就启程去岭南。”青铜马在他指间转动,马眼处的宝石在烛光下泛着冷光,“查清楚是谁在打军粮的主意。本王明日进宫面圣,随后会派快马将军令送到你手上。”

浔阳秋注意到谢罕的袖口在微微发抖,不知是愤怒还是后怕。他垂首应道:“属下明白。”

谢罕突然推开雕花窗,夜风裹着荷香卷入书房。远处宫墙上的灯笼像一串血珠。“记住,”他的声音混在风里,“就说是为本王南巡打前站。”

浔阳秋刚要告退,肩上突然一沉。谢罕的手掌像块烙铁:“小心行事,若真查到赵相头上。。。”话未说完,窗外传来巡夜侍卫的脚步声。

两人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未尽之言。浔阳秋躬身退出时,瞥见谢罕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柄出鞘的剑。

浔阳秋躬身告退。走出书房时,他听见谢罕又坐回案前,狼毫在宣纸上划出的沙沙声。

走廊上的灯笼被夜风吹得晃动,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君潋台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东方已现出鱼肚白。

晨雾中,早起的商贩正推着独轮车往集市赶,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由远及近。浔阳秋回头望了眼二楼仍亮着灯的窗户,谢罕的身影正立在窗前,像一尊凝固的雕像。

晨风拂过,带来远处早市开张的喧闹声。卖豆浆的吆喝,蒸包子的水汽,还有孩童追逐的笑闹,都混在一起飘过来。

而浔阳秋的心却沉得如同那滩渗入木中的墨。他摸了摸怀中的纸条,上面详细记录着马场的见闻。这张轻飘飘的纸,此刻却重若千钧。

街角处,一个卖花的小姑娘正在整理花篮。她看见浔阳秋,怯生生地举起一支沾着晨露的野菊。

浔阳秋摇摇头,转身牵过拴在石狮旁的枣红马。马儿不耐烦地打了个响鼻,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凝重。

浔阳秋翻身上马,最后看了眼君潋台。二楼的灯光依然亮着,在渐亮的天色中显得格外突兀。

马蹄声渐渐远去,消失在晨雾中。卖花的小姑娘看着那个挺拔的背影远去,不解地歪了歪头,又继续整理她的花篮。

君潋台二楼,谢罕终于吹灭了蜡烛,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很快被晨风吹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