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 植物间谍5(第3页)
“福建有荔枝!”
蔡襄怎么解释同僚都不相信,越想越气,福建明明有那么多荔枝,凭什么说福建没
荔枝!
蔡襄一气之下(),
?(),
给中原之地没见过荔枝的家伙看看福建荔枝的厉害!
于是,《荔枝谱》就这么诞生了。
汉朝,作为出了名的喜爱荔枝的刘彻,在历史上曾经建造扶荔宫移植南方的荔枝树,因为树被栽死了,当时的负责人被处死,连家人一起被连累处死。
现在看到荔枝原来还有其他腌制方法,刘彻心动之余,也想到了移植看来不可行。
“原来后世的荔枝也还是栽种在南方偏远之地,难怪长安种不活。”
后世的栽种技术那么发达也没成,看来这荔枝对水土挑剔的很。
一时之间,刘彻歇了移植荔枝的心思,也让这一时空的负责官吏逃过一劫。
【《荔枝谱》里不但记录了福建的荔枝品种,还介绍了荔枝的加工方法:红盐、白晒和蜜煎。】
天幕上特意放出荔枝三种加工方法的详细步骤,天幕下,蔡襄本人十分尴尬。
青史留名的激动还来不及发作,就被爆料这种写作缘由,现在同僚都在嘲笑他。
“别管大家怎么笑,他们那是嫉妒你名扬后世了。”交好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你看你一时意气之作都能出名,好好写岂不是更出名?”
蔡襄眼前一亮:没错!福建那么多水果,那么多好吃的,他一样的写一本,岂不是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祖师爷?
不止蔡襄受到启发,其他大臣也受到启发。
都是考出来的人杰,写书谁不会来着,写家乡的特产,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唐朝时期,荔枝产地的果农们大喜过望。
这么多方法多好,日后进贡完全可以淘汰竹筒法,那样太浪费人力和马匹了,还不如腌制之后,可以保存的更久。
而且往各地销售,也更方便了,这天幕送得不仅仅是技术,也是钱啊!
【同时因为科技的发展,宋朝关于水果的储存、腌制等技术也发展了起来,对果树的繁殖有了新的技术。】
【比如宋朝的地窖,能让水果蔬菜在冬季也得已保存,保存得当后贩卖也就更为便利。】
赵匡胤不由自得起来。
他的大宋果然还是很不错的嘛,这些技术既然这么好,日后能发展的更好!
【明朝的闭关锁国,不仅仅锁住了外来的技术,也锁住了自己的科技文化发展。】
【大明少数与外界的交流就是与番邦国家的朝贡,但是大明优惠的朝贡政策,让日本大名甚至因为争着朝贡,发起了“争贡之役”。】
嘉靖年间,日本已经出现了势力割据,大名之间彼此互不臣服,光是给明朝派遣贸易使团就各派各的——都知道有好处拿,都想要独霸好处。
嘉靖二年,日本左京大夫大内义兴遣使宗设抵宁波。
没多久,日本右京大夫高贡遣使瑞佐抵达大明,并且他们更为聪明,知道用大明本地人“疏通疏通”,
()特意聘请了宁波人宋素卿。宋素卿使重金贿赂宁波市舶太监赖恩,
宴会时得以坐在宗设上座。
因为提前贿赂了市舶司太监赖恩,
哪怕高贡的船队后到,赖恩各种刁难先到的宗设的船队。
宗设大怒之下,纵火烧毁高贡船队,对宋素卿深恶痛绝,一路追杀对方直至绍兴城下。
原本是日本大名与大明太监的不作为,但是倒霉的是沿海的将士和无辜百姓。
高贡抵达绍兴后,一路劫掠而去,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战死,宁波与绍兴百姓无辜被牵入战火,死伤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