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 科举改制(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清明祭典的檀香在苏州城上空缭绕,十万百姓聚集在玄妙观前,看着锦帆商盟的吴老爷跪在祭台之上,手中捧着的不是祭文,而是一叠盖着匈奴狼首印的密信。苏若雪身着赤焰纹礼服,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袖中龙凤玉佩与腰间赤焰令交相辉映,将台下士族的窃窃私语压了下去。

“各位父老,”她的声音混着晨雾扩散,“这些密信证明,锦帆商盟用百姓的救命粮,向匈奴换取兵器,妄图颠覆朝廷!”说着,她抬手示意,赤焰卫推出十余箱西域琉璃珠,“去年冬天冻死的三百个孩子,他们的棉衣钱,都变成了商盟老爷们袖口的宝石!”

百姓的咒骂声如潮水般涌来,吴老爷的脸在唾骂中涨成猪肝色。林墨白趁机走上祭台,展开刚从商盟库房查获的《私粮账册》:“这里记着,他们囤了三年的赈灾粮,足够十万百姓吃穿过冬!”他转头对苏州知府道,“开仓放粮,按人头分,士族子弟不得多拿一粒。”

祭典结束后,苏若雪看着街角抱粮痛哭的老妇人,忽然想起在国公府时,养母临终前塞给她的半块饼。那时她便发誓,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在昭华朝重演。“殿下,”赤焰卫暗卫呈上染血的狼头腰牌,“在商盟地窖发现顾延之旧部的黑狼印,还有……”他压低声音,“西域送来的文书,画着与您玉佩相同的纹路。”

回到驿馆,林墨白正在灯下研究西域文书,羊皮纸上的朱雀与凤凰图腾,正是先帝为双生子所制的印记。“落款是‘昭华旧部’,”他指尖划过模糊的朱砂印,“应该是当年保护萧昭的赤焰卫分支。”话音未落,萧昭的加急密报送到,说在玉门关外发现打着“昭华皇子”旗号的商队,随行的竟有前左相府的幕僚。

“他们想借科举改制生事。”苏若雪捏着密报,忽然想起早朝上士族的联名奏折,“罢考要挟不成,就搬出‘正统’旗号,可惜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昭华皇子就在京城。”她转头对暗卫道,“请朱雀使明日随我入宫,该让天下人知道,双璧合璧,不容宵小作祟。”

金銮殿的阳光斜照在新制的科举黄榜上,林墨白捧着《分科取士条例》,玉笏上的仙鹤纹在晨光中展翅欲飞。“即日起,科举分‘文、武、农、工’四科,”他的声音盖过殿中哗然,“农科考生免乡试,工科举人可直接入工部见习——寒门子弟,从此有了专攻之途。”

吏部侍郎李大人猛然站起,象牙笏板直指黄榜:“此举违背祖制!我朝以文治国,怎可让泥腿子与士大夫同列?”话未说完,萧昭已带着赤焰旧部闯入,朱雀佩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祖制?先帝遗诏说‘寒门贵子,皆可为相’,李大人是要抗旨吗?”

殿中瞬间寂静,李大人看着萧昭颈后的朱砂痣,想起民间流传的“双璧传说”,额角冷汗直冒。苏若雪趁机呈上西域文书:“这是顾党余孽与匈奴勾结的铁证,他们妄图借科举之乱,拥立冒牌‘昭华皇子’。”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士族班列,“而真正的皇子,就在此处。”

萧昭上前半步,龙凤玉佩与苏若雪的合璧,“昭华双璧”四字在殿中回荡。新帝萧璟趁热打铁:“即日起,科举改制写入《昭华律》,任何人不得阻挠寒门士子参考。违令者,以谋逆论处。”他的声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通报:“江南寒门士子代表求见,要为新科举制请命!”

三百名身着粗布麻衣的书生涌入殿中,领头的正是在祭典上抱粮的老妇人之子。“草民叩谢天恩!”他们的额头磕在金砖上,响声震动殿瓦,“农科让我们有了出头之日,工科让我们能学以致用,这才是真正的昭华朝!”

退朝后,林墨白在偏殿找到正在擦拭朱雀佩的萧昭:“你可知,今日这出‘双璧显圣’,让士族至少十年不敢提罢考?”萧昭轻笑,指尖划过佩上的纹路:“更重要的是,西域的昭华旧部看到玉佩,应该会派人来认亲了——当年保护我的老将军,说不定还活着。”

深夜的内阁衙门,苏若雪看着舆图上用红笔圈住的“昭华旧部”据点,忽然想起淑妃绣品上的暗语:“朱雀衔珠,凤凰展翅,双璧合则天下安。”如今朱雀与凤凰已合璧,剩下的,便是让这光芒照亮每一个寒门士子的仕途。

“墨白,”她忽然开口,“你说,当年先帝为何要分四科取士?”林墨白放下手中的《农科章程》,目光灼灼:“因为他知道,治国需要百工千业,而非单一的士族。就像我们需要赤焰卫、寒门士子、还有……”他看向她,“并肩的双璧。”

更鼓敲过四更,苏州传来急报:“锦帆商盟的私粮已全部分发,顾党旧部的军火库也被查获,里面藏着当年左相贪污的军饷清单。”苏若雪摸着清单上的朱砂批注,忽然轻笑——那是林墨白的字迹,在“北疆军饷”处画了重重的圈,仿佛在提醒他们,一切的开始,都是为了北疆的十万将士。

科举改制的诏书快马加鞭送往各州,驿馆的灯火在春夜里连成一条长龙。苏若雪望着窗外的星空,忽然觉得,这一局他们又赢了。士族的抵制、商盟的阴谋、匈奴的野心,都在双璧合璧的光芒下无所遁形。而真正的改制,才刚刚开始——农科的种子即将播撒,工科的匠人即将入仕,寒门士子的声音,终于能在朝堂上响起。

“明日去国子监看看吧,”林墨白收拾着案头的卷宗,“听说新科农学生正在改良农具,说不定能解决北疆的冻土问题。”苏若雪点头,心中忽然充满期待——那些在祭典上流泪的百姓,那些在金銮殿外叩谢的书生,都是新政的根基,都是他们披荆斩棘的动力。

凰权暗涌的朝局中,他们如两艘并驾齐驱的战船,劈开千层浪,航向先帝遗诏中的理想国。而科举改制,正是这航程中竖起的灯塔,让所有心怀天下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章节目录